第一百零三章 大破张颌(1 / 3)

大汉争霸 龙骧校尉 4134 字 2017-05-10

另外,或认为,氐与古老的三苗有渊源关系。三苗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部落集团,与华夏族先民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尚书》的《舜典》、《大禹谟》、《臯陶谟》、《禹贡》、《吕刑》诸篇中均记有三苗之事迹。三苗最早分布地带北达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与作为华夏文化来源的仰韶文化分布区是紧密相连的,由于华夏集团向南扩张,三苗不得不向西向南迁徙。一支沿汉水向西北迁徒,即《舜典》提及的“窜三亩于三危”,迁徙到渭水上游和岷山以北的地区,亦即后来氐族的原始分布中心;而另一支向南迁徙至鄱阳、洞庭湖之间,后复向西移,逐渐分布于湘西、黔东一带,其中一部分成为今天苗族的先人。

因此,或认为三苗西徙和南迁的两支分别成为氐族和苗族的渊源之一。从氐族和苗族都有相同的创始传说,与以服色为部落区分标志的共同特征、共同的农耕方式、氐族地区留有苗的遗痕等方面均可得到证实。第一,据《魏略?西戎传》载氐人“其种非一,称槃瓠之后”,而在三苗后裔的武陵蛮中也有槃瓠为始祖的传说;第二,同书又云氐人“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而苗族亦以服色分为黑苗、白苗、红苗、青苗、花苗等;第三,氐人从先秦以降就是农耕民族,三苗的后裔武陵蛮也是农耕民族;第四,据《水经注?渭水》条云:“渭水又东历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清孙星衍云:“泾谷、伯阳谷、苗谷三水今清水县界。”清水县所属略阳郡正是氐族比较集中的地带。苗谷之来源,可能与“三危三苗所处”有关。因此,氐与三苗似有渊源关系。

综上所述,氐族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中。其来源可能与三亩及街、冀、獂道之戎有关。同时,由于与羌族相邻,又杂居共处,也吸收一些羌族成分。汉魏后,氐族已形成一个较强大的人们共同体。

曹操即便有此心,不见得人家有此意,就好比曹操招降关羽一样就弄的得不偿失,不过氐人还是十分讲究信誉的,虽说诚信是汉人提出来的,不过最为看重信义却是一些少数民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讥讽吧!

曹操派去氐人部落的使者被杀害了,氐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既然跟张卫合作了,就不会有二心,必然与曹操周旋到底,他们可不懂什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既然身为你的敌人就要刀剑相对。

这真是把曹操给惹怒了,而且是大怒,他曹操南征北战鲜有败绩,就算现在风头正盛的刘备断断不敢如此轻视于他,人活着有时候也是活一口气,曹操命张颌为先锋,率军五千迎战氐人。tADX

对于张颌的领兵能力曹操还是十分信任的,张颌可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当年在袁绍麾下的时候,所有人都赞成进攻曹操大营的时候,唯独张颌反对,要袁绍发兵救援乌巢,他对袁绍说道:“明公,乌巢乃我军粮草大营,根本之地,万不容失。”

可见张颌是一个十分有战略眼光的将军,可是袁绍当时被郭图鼓动的已经迷了心窍,非但不听反而让张颌去攻取曹操官渡大营,张颌无奈只得遵从袁绍的命令,曹操大营坚固无比,即使军队人数不及袁绍,但也不是一时三刻能攻下来的。张颌的担心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曹操大军偷袭乌巢,守将淳于琼因喝酒误事被曹操俘虏,官渡几十万大军粮草被曹操一把大火之下,烧的干干净净。

袁绍听闻气吐了血,主张攻曹营的郭图立刻推卸责任,把所有战败的责任都推脱到前方领军的张颌身上,袁绍现在已经失去理智,他狂吼着:“召回张颌,召回张颌,我要把他斩首示众。”

郭图一看自己挑拨离间成功,还美滋滋的呢!可是他也不想想,由于他错误的指挥,让袁绍几十万大军被曹操击败,元气大伤。所谓是“良禽择木而栖”,可袁绍这片林子倒了,那里还有你一个小小候鸟的容身之地呢?所以郭图的好日子也就不长了。

张颌因为不想这么无缘无故的死,于是就投降了曹操,曹操对张郃的投降感到高兴,亲自迎接并称“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此后担任著偏将军、封都亭侯。可见曹操对张颌的看着,他可是把张颌比作诸汉高祖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韩信呀!

张颌本来就是河北名将,对于河北的一切了如指掌,袁绍把张颌逼走那就等于自断一臂外,又送给曹操一知锋利的矛。张颌也确实没有辜负曹操对他的厚望,他率领大军跟随曹操征伐河北立下汗马功劳。

曹操让他跟随自己攻打邺城,占领了邺城。张郃又跟随曹操到渤海攻打袁谭,他单独率军包围了雍奴,击溃了袁军。随同曹操征讨柳城的时候,张郃和张辽担任先锋,张郃因为屡立战功升任平狄将军。张郃还领兵征讨东莱郡,讨伐管承,还和张辽等人一起讨伐陈兰、梅成等人,大获全胜。

在张颌的辅助下,青幽并冀先后落到曹操手中,随着接手袁绍的地盘、兵马、钱粮、赋税曹操也越发的强大起来。不过张颌的战绩不仅仅如此,在渭水之战中张颌还大放异彩。

张郃跟随曹操到渭南,击溃了马超、韩遂等,又包围了安定,杨秋投降。张郃、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