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 你要凶一点(2 / 6)

不论什么时候,吹皇帝的彩虹屁是没有错的。

“这样,你找几个说书先生,请他们下农庄。让他们跟枫江百姓聊一聊,天灾人祸能产生的故事可太多了。挑一些感人肺腑的,正向积极的,到城内说书。”

丰州是没遭灾,可百姓们看不见城外惨况吗他们从前不知道灾民、难民的含义,现在也能不知道吗故事不用多出彩,一路的见闻都可以。

故事的传播性广,丰州识字率高,高不过目不识丁的群众数量,还是说书好。

听了一回,街坊四邻也能口口相传。

让难民一字不再局限为简单的“难民”,它是有实质的。

会家破人亡,会亲离子散,会白发人送黑发人,会眼睁睁看着亲人被大水冲走,自己却无能为力。

熬过天灾,还有人祸。

易子而食,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

轻一点说,如果还能活得下去,谁家好孩

子,愿意因几斤红薯远嫁异乡

深度刻画了苦难,才会显得救赎的可贵。

“重中之重,绝不可描画江家的付出。只说朝廷,夸圣上。正因大启盛世和平,我们才能安居乐业,小有家财。枫江是丰州的兄弟县,我们不是赈灾,是守望相助。”

江家在里边的作用,要弱化到极致。

最初的目的,心善、见不得人吃苦,可以保留,但不用再提。

人在做,天在看。

公道自在人心。

江知与很聪明,一点就透。

“那说书先生下了农庄,也能说说朝廷的好”

谢星珩点头。

小鱼现在最需要鼓励,以此建立自信心,他夸了好一阵,才跟他说“有现成的素材。”

算江老三干了一件好事。

时政题目,一般百姓接触不到,普通书生也拿不到。

能搞到的人,又都默契的藏起来,供家中小辈学习。

正好,朝廷闷声办大事,他就帮着传传美名吧。

丰州的书生们,但凡有心,就都会蜂拥而至,去听一听。

听了,自然能分辨真假,能帮着说话,将宵小污名力压。

古代有功名的书生很有话语权,考上举人以后,甚至能跟知县叫板。

具体怎样,谢星珩还没见识过。就借他们的“口舌”用一用。

他们也不敢说朝廷坏话,只要当个复读机,说朝廷的赈灾或许来得慢,但朝廷从未忘记他们。这就够了。

“最后一步,捐款名单贴红榜。热度上升后,百姓里也会有捐款的。数额多少,是个心意,我们先打个样,请几个托儿,捐个三文五文,三分五分的。”

重要的不是捐款数额,是打造“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的效果。

也给其他商户甜头,他们的数额是普通百姓难以超越的,名单都在前面。

古人重名誉,商户地位低,被人记得好,夸一句善,多难得啊。

敌人要少少的,同盟要多多的,能拉拢一个算一个。

商议了一早上,江知与眼睛有了光彩。

中午吃过饭,他就去筹备。

走前,他问谢星珩“你还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

他性格太软,吃亏受气都往肚里藏。

现在不是心慈手软的时候。

谢星珩没把话说死,“自古小人都是畏威不畏德,你要凶一点。”

江知与记下了。

家里财产转移是头一样,王管家是信得过的人。

他让王管家带人清库房,三个院子的贵重物品也整理出来。

“家里钱银有些吃紧了,你把旧物和存货分开放,列个明目,做礼单,秋礼就这么应付着。”

王管家听了心惊“不是让人采买去了”

江知与本就头疼,动一早上脑子,半点儿没缓解,顺势捏捏眉心,看着就愁苦。

“没想到农庄这么能吃银子,那头怕是来不及。七月里不走,一直到来年春,都拥挤得很,人多眼杂的,有东西也不敢往府上送。”

八月里乡试,来年一月会试,紧跟着三月殿试。

三年一度,京城会热闹好久的。

王管家迟疑,他倒不觉得旧物有什么,礼单分开列,若三老爷嫌弃,就地典当了换成银子也行。

只是库房里东西不多,还多半是江知与的嫁妆。

江知与知道嫁妆不会送去三叔府上,对此不显抗拒。

他说“今年没好东西,一并送去吧,免得三婶说我家不懂规矩。我记得五哥儿也要说亲了也算合时宜。”

明面上器物的清理了,帐上的银子就好说。

请说书先生的事也交给王管家,让他多叫些人,不用一窝蜂的去,分批次,错开丰收的时节,先把人选定好了,让他们熟悉熟悉“时政题”,到了地方才好跟百姓讲。

他转头出门,去镖局,这回顾不上其他,叫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