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 你要凶一点(1 / 6)

夫夫俩头一回相拥而眠,睡得晚,醒得早。

昨夜饮酒,没喝醒酒汤,谢星珩还好,江知与酒量不行,头疼得很。

已经过了六月半,不知朝廷赈灾的人走到了哪里。

昨夜害怕过,也尽兴玩闹一场,压力宣泄,就到了忙碌时刻。

上午谢星珩休课,两人一起去书房对账。

书房是小楼推掉后重建的自闭间,四面的门都敞着,以防有人靠近偷听。

听风轩伺候的人少,江知与让来喜来宝守院门,新来的两个书童,在厢房里抄书。

谢星珩要他们抄录精彩的破题,这是八股文的开篇,开篇亮眼,才好继续编。

他对比过“年度大事”表,这也是江老三搞来的。哪些地方遭了灾,朝廷又怎样处理,属于时政类题目,同年里出题都会朝这个方向靠拢。

给他的准备时间太短,只能试着押题,赌一把。

早上对账,江知与没拿账本,坐书桌前,闭目养神的功夫,提笔就能写。

这本事把谢星珩都给看愣了。

江知与对数字敏感,也颇有天赋,自小算账就精,又快又准。

打眼一瞧,哪里对哪里错,他心里明镜似的。

接管枫江百姓前,他家有过两次布施。

一次是百姓到城外,一次是百姓去农庄前。

这两笔数目加起来将将一千两,江知与不列明细,在旁简要记录总额。

农庄里的开支,需要细分。

一是工钱,一是援助。

以工赈灾是朝廷所支持的,通常也因人数众多,要顾全局,细水长流,所以工钱会压低,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更快的脱离困境。

百姓服劳役时,依县里经济情况定,有些只包两餐,有些能拿十三到十五文一天。

丰州是个富县,单看小县城里能有三家富商,十几家小商户就可见一斑。

丰州给到的工钱是十五文一天。

江知与给的工钱低于市价,是十文一天。

但他的“岗位”多,五六岁的小孩儿都能挣两文钱一天。

失去劳动力,连孩童都看顾不了的人,他亲自去看了,也给人找了活干,让他们“有价值”。

比如坐灶前烧水,给人供茶,一天也有七文钱。

再有实在动不了的,他也没辙。

农庄是包吃包住,银钱他们都能攒下,各家花销极少。

草鞋草帽还有粗布衣裳,都算赈灾物品。给工钱,让枫江百姓做,做完内部发放。不用花钱买。

分发粮食到各家以后,肉菜蛋是有固定配置,不可能每天有蛋有肉,隔几天却能沾一点荤腥。

目前是两天素,一天蛋,再两天素,一天肉,又两天素,一天鱼。这样子循环。

夏天暑热,他们之中有许多身体到极限了,初安定,就接连病倒。

这部分医药

费,也是江知与出。

药品是大头,单看谢星珩家里大哥大嫂,带孩子一块儿,就三个人,初期抓药都是以“两”计算银子。

农庄接收一千多人,实际开销恐怖得很。

一十天下来,不算存粮消耗,就过了八千两。

如果朝廷明天就能来人,常知县送来的赈灾款就有剩余。

若没来,这钱还得继续烧。

人员安定后,最耗钱的时段已过,后续都是稳定消耗。

江知与粗略估算,下一个八千两,可以花一个月。

以这个数目算,除开常知县送来的一万一千两,江家也就出个五千两,跟明面上李家的捐款一样。

他放下笔。

“原来常知县也算好了。”

江知与现在都不敢奢望拿牌匾,得护身符,他只想圆满交接,把这件事平安渡过。

谢星珩坐他对面,拿账目明细看,习惯性用指尖敲桌。

贼不走空。

没拿到护身符,常知县逮着机会,就会要江家“报恩”。

毕竟江家的银子,没进他荷包。

他只会认为,江家的名声已经给足了,这是利益往来。

名声

哪里足了。

江家都没有宣扬。

也就接管那几天的风波,过后百姓照常过日子。

满城走一走,现在的热门话题可不是江家接管枫江百姓,而是江家赘婿怕夫郎。

狗血才得人心。

现代有媒体,捐款都有新闻报道、平台转发,各种消息流传深广。

民众可以捐钱捐物捐粮,甚至去当志愿者。

商家捐赠,也有民族企业、爱国企业。

没必要把商人跟百姓分得太清楚,不都是大启朝的子民

古代没有媒体,吆喝全靠吼。

那就吼。

吼要吼得有技巧。

封建王朝,皇权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