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 章 僖公五年(1)(3 / 3)

史记周本纪里说惠后是王太子郑,也就是日后的周襄王后母,但是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周襄王自述,王子带是他的母弟,两人都是惠后所生。嘛,就算是一个妈偏心也很正常啊,参见郑国那两个咯。

扯远了,这场首止之会,正是因为发觉周惠王有废太子之意,齐桓公觉得这不合适,因而发起的。这么多诸侯与王太子相会,自然保证了王太子的地位,从而也有利于周王室的稳固。众所周知,争位是导致国家混乱的重要原因。

呃,我是不是太针对郑国了真不是故意的,只是刚好这段很适合用他家来举例子而已。而且这段事件确实也又和郑国有关,刚说到其实周惠王想废太子,被齐桓公强制按下去了,自然心有不甘,于是他要开始搞事了。

他派人把郑文公叫来,跟郑文公说,我帮你,你去跟楚国干吧,再加上晋国,郑国不会有事的。

这场首止之会等于说是齐国和与会国都让周惠王很不爽,而楚国和晋国都没有与会让他比较满意,于是周惠王挑拨郑国从同盟中背离。其实没太大用处,但是能膈应到齐桓公他就满足了。

郑文公其实之前被楚国讨伐的时候就有心从了楚国了,但是碍于齐国起兵,又有臣子谏言,才放弃了这个想法。现在周惠王都这么说了,可以扯来当大旗了,那叫一个欣喜若狂。而且郑文公心中其实一直在忌惮齐国。

理由是庄公十七年的时候,齐国因为郑国没有朝见齐国而抓了郑文公的弟弟叔詹。至今二十二年,郑国依然没有去朝见齐国,郑文公心里始终忌惮这件事情。现在终于有机会了,立马就想从首止之盟跑路。

之前劝郑文公不要从了楚国的那个大夫又来劝他了,让他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失去各路援助。一旦大家都不愿意援助他了,危险就会来临。等到危急时刻再乞求助力,势必付出更多代价,到时候国君一定会后悔的。

郑文公当然是选择不听啊,甚至为了跑路得足够隐蔽,连军队都丢在首止自己先跑回家了。按礼来说,军队一定要与国君同行,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他是真的很害怕齐国了。

第二条插播事件是楚国的,令尹子文,这时候他可能还不是令尹,就还不用他的字,而是他的名字斗榖於菟来称呼他。斗榖於菟率军灭掉了弦国,弦国的国君不得不逃亡黄国。

所谓兔死狐悲,楚国周边的江国、黄国、道国、柏国甚至全都和弦国有姻亲。事实上弦国国君之前也是仗着他们这些小国都有姻亲才既不事奉楚国,又不防备,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前面还只有江国和黄国开始跟齐国靠拢,现在大家都开始想从齐国那边蹭点温暖。不过说实话,你离楚国这么近,离齐国那么远,真的能蹭到吗楚国打你就打你了,都不用挑时候,齐国根本赶不过来啊。

何况这种弹丸小国,感觉也没有为他们出头的价值。齐国接受他们的示好其实也就是聊胜于无的感觉,反倒是郑国的价值还大一点。所以更有价值的国家注定要当墙头草了。

也不知道到底是直接被吞并了痛快,还是当墙头草左支右绌左右为难勉力维持,但好歹还是维持了自己国家的独立更有意义一点。多少是有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