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定论(2 / 3)

业卓越的贡献。

孔安几乎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深知三字经以及师说的价值,今日能够与本人一叙,纵然一大把年纪,依然喜不自胜。

孔安领着陈青兕向内堂行去。

此时正好是课间休息时,年少的学生在院里嬉戏。

他们玩的正起劲,在他们路过的时候,却同一时间停了下来,他们十数人本能的上前,欣然有礼的向孔安行礼。

学生们年长的十余岁,小的七八岁,礼节却非常标准自然,行为举止也很得体。

孔安微微颔首,介绍了陈青兕。

一听是陈青兕,学生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低呼。

这声音很小,可十数人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却也汇聚成了一阵呼声。

陈青兕的出身,诗文,还有功绩,以及现在的年纪,那绝对是偶像级别的存在。

孔安咳了一声。

学生们立刻收起了惊叹,向陈青兕见礼,直呼:“陈先生!”

孔安领着陈青兕入了内堂,沿途也见过不少学生,与之前的一样,给陈青兕的感觉这里的学生都很有礼貌。

两人在内堂入座,陈青兕也说明了来意。

孔安道:“入学绝无问题,老祖思想,有教无类,只要令郎肯学,老夫自会倾囊相授。这丑话得说在前头,这老夫这里,不管是尚书的孩子,还是寒门子弟都一视同仁,有过必罚,绝不容情。”

陈青兕对此并不在乎,说道:“严师出高徒嘛,这点道理,在下还是知道的。”

&t;divtentadv>两人了解许久,孔安还领着陈青兕在书塾里转了转。

陈青兕还是很满意这孔家书塾的,学习氛围极好,所有学生都很懂礼,在礼节上给了陈青兕很特别的感觉。

想来孔家书塾最大的特点就是礼仪,孔子一生最求礼乐,作为后人重礼无可厚非。

陈青兕所身处的后世,已经不再重礼,将许多礼节视为封建糟粕,但其实身在这个时代,他觉得讲礼不见得是坏事。

父子母子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多点礼节,还是有必要的。

陈青兕拜别了孔安。

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东城的虞家学塾。

虞家家主此时还在上值,并不在家中。

但得知陈青兕是为自己的孩子求学而来,门房立刻引荐了书塾的西席陆玄之。

陆玄之听说陈青兕来了,小跑着出来迎接。

陆玄之吴郡吴县人,字又玄,祖上是吴国的大都督陆逊,进京赶考却不想水土不服,错失了机会,便寄宿于世交的家中,一边教学,一边巩固自身,等待下一届科举。

身为江南人,陆玄之将陈青兕视为偶像。

以他的家室,原本可以操作一番从基层入仕,但他却因陈青兕的缘故,一心想着科举入仕,这才在洛阳教书。

陆玄之文学功底深厚,不想竟成就不小的名望。

陆玄之领着陈青兕进了虞家学塾。

虞家学塾又跟孔家书塾不同。

如果说孔家书塾重礼,虞家学塾就是重性,修身养性的性。

虞家学塾里的学生学的知识都是大差不差的,但虞家学塾这里有专门练字养性的课程。

华夏数千年,一直以毛笔书写。

练毛笔字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尤其是练好毛笔字,更是如此。

能够静下心来练字,确实是难得的养性方法。

陈青兕对于虞家学塾,也很满意。

学礼,养性,各有千秋。

陈青兕一时间也不知如何选择,最终决定去最后一家,西城的颜家学塾去看看。

陈青兕递上拜帖,颜育德、颜万石两位堂兄弟一起出来迎接。

两人对于陈青兕的态度并没有如孔安、陆玄之那般热忱,反而有些惊疑,不知所以。

直到陈青兕说明来意:“家中长子已到蒙学之龄,听颜家学塾之名,特来拜访。”

颜育德、颜万石这才放下担忧,热情的将陈青兕请入书塾。

相比孔家书塾、虞家学塾的生员充盈,颜家学塾就冷清多了。

孔家书塾、虞家学塾各年龄的生员加起来少说有上百人。

而颜家学塾不过一起加起来也不过四十余人,尤其是从生员的衣着打扮看来,少有达官贵胄之后。

陈青兕倒不在意这些,他想知道颜家学塾的风格如何。

陈青兕一时间竟没看出来,颜家学塾生员虽少,但学习氛围却一点都不输于孔家、虞家学塾,只是他并未看出颜家学塾的特点。

直到路过一间教室,听到里面的先生竟在讲数术,堂下的童子也听的十分认真。

陈青兕侧耳细听,先生讲的是九章算术。

颜育德见陈青兕如此,忍不住道:“陈先生乃当世文坛泰斗,竟对数亦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