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道家的使命(2 / 3)

独治大明 余人 5483 字 2个月前

方高士,由汝等进行尝试,食宿皆在玄学院。若汝能提练成功,朕必以国朝高士待之,另有重赏”

梦仙人仙绳

这都是什么鬼啊

邵元节初时听得眼睛瞳孔都不由得放大,完全没有想到这位务实的皇帝竟然有这么飘忽的一面,只是听到最后的重赏顿时心跳骤然加速。

虽然他只是一个有点不普通的道士,但在道士这个庞大的群体中简直微不足道,且不说后面还有重赏,这国朝高士的身份让他根本不可能拒绝。

朱佑樘将邵元节的反应看在眼里,却是认真地望向东方道“东方高士,此事若是能成,你便是道家第一人”

若说什么事情是朱佑樘最为关心的,除了前往美洲新大陆寻找宝种的船队外,便是如何生产出尼龙这种新材料。

一旦尼龙出世,这种新材料将会带来一场材料革命。

不仅解决自己所需要的鱼线,而且还可以将鱼线进行全国性推广,甚至可以用尼龙纺织渔网进行捕鱼。

虽然这个时代早就有了天然纤维鱼线,但根本钓不起大鱼,江河湖泊中很多蛋白质跟人类压根没有太大的关系。

渔网亦是一个道理,受到天然纤维的局限性的影响,能够网到鱼很多程度是依靠水里鱼儿的密度。

以东北为例,之所以能够舀鱼,虽然那里确实是物产丰富,但很大程度还是捕捞技术的落后所致。

现在想要解决蛋白质的问题,最好的做法是开采大自然所馈赠的鱼资源,而最佳的自然是有颠覆意义的尼龙材料。

正是如此,在工部的屡次失败后,他将希望寄托在华夏最优秀的炼丹师身上,希望他们能够让尼龙横空出世。

“臣必定竭尽全力”东方道面对朱佑樘赤祼裸的诱惑,亦是打起精神道。

朱佑樘看到自己的诱饵已经撒出,而刘瑾早已经在鱼钓上挂好鱼饵,便是拿起鱼竿重新开始钓鱼。

刘瑾看到朱佑樘的动作,当即便让东方道和邵元节离开。

东方道事实上并不是什么世外高人,仅是能够窥得一丝天机,而今亦是想着成为天下道士的第一人。

至于邵元节不远万里而来,对地位和权势更加的向往,更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堂堂正正地站在这位帝皇的身旁。

满筐的鱼儿,这便是今日的收获。

八百亩的水域,仅供娱一个钓鱼人,大概是后世钓鱼人所梦寐以求的最高待遇了。

天色渐暗,朱佑樘乘坐龙辇由西苑门返回对面的紫禁城。

正要进入西华门的时候,突然看到滚滚的黑潮由东南的天空而来,眨眼间从头顶飞过,竟是遮空闭日。

后世有史记载弘治四年七月,蝗飞过京师三日,自东南向西北,日为之蔽。

虽然蝗灾最先发于山东地区,但蝗灾的蝗虫群有迁徙的习性,相邻的北直隶成为了这场蝗灾的下一个灾区。

尽管北直隶地区越来越多的百姓种植棉花,但还是有很多百姓种植粮食,不可避免地遭到蝗虫的破灭变得颗粒无收。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百姓便是如此艰难,他们不仅要面对苛政猛如虎的税收,还得面对大自然的种种灾害。

食物的产量,始终是限制华夏人口的最重要因素,亦是王朝周始更替的因素之一。

夜幕降临,乾清宫的烛火亮若白昼。

这里生活的近百名宫女和太监显得十分的忙碌,正围着这座世间最大四合院的主人转悠,照顾好主人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

朱佑樘在翻牌子的时候看到是藩金铃,却是知道今晚的乾清宫将是铃声阵阵,但而今并不打算考虑深夜的事情。

他喜欢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沐浴过后便来到东暖阁。

目前而言,大明最重要的战略其实主要有两个一是刘璋能够给自己带回宝种,二是东方道给自己折腾出尼龙。

前者是解决目前华夏粮食问题,让更多的同胞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后者则是开发华夏的鱼资源,解决国人的营养失衡问题。

当然,宝种和尼龙固然很重要,但大明同样存在很多的事情要处理,如吕宋方面的黄金开采,还有最近越来越不安分的野人女真,另外便是目前的蝗灾等问题。

蝗灾最直观的影响是朝廷粮税收入,由于粮税是朝廷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甚至可能会造成朝廷财政赤字。

在原来的历史当中,弘治朝粮税收入的骤然下降,导致后面甚至短视地废除开中法以盐引易钱,导致后面的财政变得越来越糟糕。

灾害固然是朝廷粮税收入下滑的重要原因,但哪个时期不存在自然灾害,只能说原本历史上的弘治是士大夫阶层的福星。

士大夫阶层一方面借着灾情“合理避税”,另一方面借着灾情又逼得底层百姓疯狂卖出土地,甚至还趁机放高利贷,从而成为灾情的最大得益者。

朱佑樘知道这场蝗灾必定有人浑水摸鱼,只是能否将那些贪官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