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凶饥曰蝗,众臣争“相”(2 / 3)

独治大明 余人 5259 字 2个月前

朱佑樘并不是一个喜欢事事亲力亲为的皇帝,而是选择做一个战略制定者,具体的事务通常是交由这帮重臣来决定。

只要下面的臣子能够拿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他通常都不会做过多的干涉,而是继续稳坐钓鱼台。

现在面对这一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他亦是想要借助这帮古代精英的智慧,由他们来制定灾害的策略。

十八位六部重臣已经慢慢习惯朱佑樘的执政风格,他们虽然没有入阁其实等同于入阁,虽然不是相爷实质跟相爷无异,故而对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加的敬畏。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今蝗灾乃上苍的谴告,故防蝗在于修德,治蝗则行开仓赈灾。明君以斋戒修身,开仓放粮救赈灾民,如此便应上苍而解蝗灾之困”礼部左侍郎周经跟很多清流那般主张顺应天道,故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实蝗灾说轻不轻,但真论多么严重亦不见得。

原本成化朝留下的家底并不算少,而今弘治朝虽然处处花销巨大,但清丈田亩令国家的粮仓达到前所未有的充沛。

只要大明朝廷愿意开仓放粮,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这其实亦是很多朝代的惯用方法。

至于建议皇帝修德,这跟日食其实是一个道理,只要皇帝做做样子即可。不仅麻烦事情会很少,而且亦可以向天下万民交待。

兵部尚书刘宣面沉似水,当即出言呵斥道“庸儒执文,不识通变蝗灾乃天灾,时隔几年便现,早已不足为奇,与天子德行所干”

“刘尚书,你错矣。蝗灾之事在尧舜未闻,周朝不兴,自唐宋帝王失德方见蝗虫食人。今天子固然圣明,然天子非圣贤孰能无过若按吾之法以应上苍,蝗虫之祸足可平息”周经知道刘宣是在维护天子,但亦是表达自己正统的观点道。

他倒不是要指责自己的学生不好,而是人非完人,自己学生最明显的缺点是杀戮太深。自朱佑樘登基以来,被斩的权贵已经远胜成化朝。

单是今年三月那场杀戮,几个案子加起来,被拖到西市砍头的人数已经突破一千,而弘治已经成为货真价实的暴君。

如今出现这场蝗灾虽然来得迅猛,但其实亦是在情理之中,所以提倡自己学生修德。既可让自己学生放下对权贵阶层的敌意,亦可解决这一场蝗灾的根源。

茶香袅袅,韩幼英的玉手将茶杯轻轻送到朱佑樘面前,在观察朱佑樘反应的时候,发现眼前的男人越发的波澜不惊。

朱佑樘默默端起茶杯品了起来,虽然周经的话不中听,但自从遇到东方道后,自己或多或少相信这种玄学。

尽管他心里并不认同周经这种消极的做法,但亦是没有过多的反感,有意见总比那些一声不吭的闷葫芦要强。

尹直在江西老家这些年感悟良多,亦是站出来表态道“周侍郎,农业兴盛,必滋生害虫,这才是蝗灾之因。古籍并未记载蝗灾,一则农业不兴,二则记载不全,与天子有何干系”

自从起复重返朝堂,特别在江西看到百姓的疾苦,更加深刻地理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含义。

现在面对这一场蝗灾,他能够理解皇帝的心思。

不要总是等到百姓奄奄一息再前去救人,而是要想办法从根上着手解决问题,从而避免百姓落水垂死。

此次的蝗灾是山东方面遇灾,但北直隶这边暂时还没有灾害,所以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预防蝗虫。

户部尚书李嗣知道这个问题需要重视,亦是发表自己的看法“据史料所载,蝗灾通常是连续两三年。今不仅是治时下的蝗灾,亦要预防明年的灾情,故谋之长远当从防蝗和治蝗着手”

“两位大人,古往今来都要商讨防蝗治蝗,然成效几何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竞天灾今天子修德顺应天道,便可解蝗灾之困,此为祖宗之法也”周经面对两位重臣的施压,亦是从容不迫地应对道。

“天子失德乃无稽之谈,治蝗只需一个除字治蝗犹如面对当年建虏,百虫飞来又如何只要咱们齐心捕杀,救百姓于水火,千虫万虫亦可除之”兵部尚书刘宣历经战场早已不再相信天道,显得斗志高昂地提出主张道。

工部尚书贾俊等官员默默地点了点头,亦是不再迷信所谓的天子失德。

而今天子雄才大略,令大明帝国蒸蒸日上。若当今天子存在问题,那才是这世间最大的问题,何况遵循天道其实就是怠政。

礼部左侍郎周经知道自己撑起清流的门面更容易得到陛下的重视,便继续进行争辩道“若是能够除尽蝗虫,因何古往今来蝗灾不灭宋以金帛诱百姓捕杀,然成效平平,宋法只是徒增朝廷开支”

在应对蝗灾这场祸事上,先人虽然早期迷信天人感应,但后期还是做过努力。比如宋朝规定凡是捕获蝗虫一斗的人,就给钱100文。

只是历史早已经证明,哪怕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能够取得成功,但有的人却是注定还是要失败。

宋朝的方法其实是对的,但奈何给的钱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