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夏象暴击,帝曰加一(2 / 3)

独治大明 余人 5837 字 2个月前

朱佑樘深深地叹息一声,便淡淡地开口“现在呢”

“所有守门将士都披甲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守门的两位长官已经逮捕,听凭陛下处置”常经和常凤交换一个眼色,便认真地汇报。

朱佑樘的左手放在案上,手指轻轻地敲动,此时的殿内落针可闻。

皇帝亲卫麾下原本是二十六亲卫,负责拱卫皇城的是金吾卫。只是土木堡之变后,二十六卫的精锐部队损失大半,至此彻底走向没落。

跟三大营有所不同,重创后的二十六卫不仅没有重建,除了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和武骧右卫则归御马监统领,仅剩的人员交由兵部统管。

朱佑樘以前可以仅仅着重于守门最高将领的出身,但现在的形势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知道自己皇宫的守卫需要行动上的忠心。

此次借用后世的演习方式,无疑是暴露出很大的问题。

朱佑樘知道是时候作出改变,当即便淡淡地道“即将将那两人革职,最先率部围堵的将领提拔常经、常凤,你们两兄弟还需进行历练,不可辱开平王和开国公的威名,所以你们两人虽然负责金吾卫,但要轮流前往边地轮值吧”

“多谢陛下栽培”常经和常凤眼睛微微一亮,当即恭敬地表态道。

朱佑樘知道外戚存在危害性,汉朝的王莽便是外戚篡位,但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其实谁掌权对皇权都是一种威胁。

在原来的历史中,明朝走向毁灭最大的一个原因便是文官集团的权势太大,以致最后朝廷压根收不上税。

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却是不能全盘否定任何一方,而是需要各方势力达到相互制约,从而确保所有人都抱着自己的粗大腿。

朱佑樘的金融清算已经损害武勋集团的利益,故而决定重用自己的外戚,便淡淡扭头望向王相“王卿,锦衣卫的冗员第一遍筛除还算做得不错,第二遍着重锦衣卫的骑术锦衣卫主要还是负责情报搜集和传递,朕希望他们得到情报能即刻送往京城,别到时连骑马的能力都没有,如此庸才要之何用”

“臣领旨”王相在接替朱骥的位置后,便按着皇帝的意思对锦衣卫内部进行一场史诗级大清洗,显得恭恭敬敬地表态。

朱佑樘轻轻地抬手,示意三人离开。

任何一个部门都很难避免衰败,锦衣卫原本是大明皇帝最锋利的刀,只是到崇祯时期便不得不选择舍弃。

除了世袭的锦衣卫子弟外,武勋子弟、外戚子弟、皇亲子弟、官员子弟和宦官亲属都挤到了这里面,简直成为了废物收容所。

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虽然这话有夸大之嫌,但亦是有着一定的道理,而明末最大的根源便是不满饷。

为何后来的大明朝廷在天灾之下,仍旧不断向百姓征辽饷、剿饷和练饷等饷,还不是养兵需要庞大的开支

朱佑樘不愿意养着几万废物,有笔银子还不如扩建神盾营。

所幸,朱骥的恶行暴露,而自己可以借着朱骥的事件清洗锦衣卫。

其实找出锦衣卫蛀虫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借此机会将锦衣卫的关系户全部清洗掉,让锦衣卫重新焕发出生机。

正是如此,锦衣卫的人数要压缩到一万,同时将那些关系户的千户和百户尽量全部清除,换上一些像陆松、牟斌和张采这种有能力的锦衣卫。

王相等三人恭恭敬敬地施予一礼,这才小心翼翼地离开。

夏天的暴雨总是来去匆匆,外面的天空已经放晴。

在王相三人离开的时候,迎面走来了两个身穿五品官服的中年男子。

张升和谢迁负责的百家院可谓是蒸蒸日上,张升已经在两京十三省创建分支机构,而谢迁所负责的明刊蒸蒸日上。

两个人跟随小太监进到殿中,显得规规矩矩地见礼,而后经由刘瑾呈上最新一期的明刊。

朱佑樘从刘瑾的手里接过明刊,便开始翻阅起来。

在最新一期中,里面的内容涉及医学和养殖,无疑大大提高了实用价值。只是传播实用学要排在后面,而今他主要是想要将舆论掌握在自己手里。

虽然崇祯存在多疑等性格缺憾,但最大的问题是舆论并不在皇帝手里,而是被文官集团的士大夫阶层所掌握。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不晓得朱崇祯是什么样的心思,更不清楚这是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皇帝。

朱佑樘不介意史书给自己扣上暴君的帽子,但知道现在舆论的重要性。

像这一次,有关国家金融的新政通过明刊传递到地方,让天下的士子和百姓都清楚朝廷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杀那么多权贵。

至于早前的刘大夏事件,若不是通过明刊将事情的始终公之于众,恐怕天下万民只会认为自己滥杀了一名道德君子。

正是如此,明刊像是自己的自媒体,不论下面的文人群体如何编排自己,自己则可以通过自己的喉舌公布事情的真相。

朱佑樘迅速看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