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文脉(1 / 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铁血皇朝之天启大明 1说网”查找最新章节

方从哲见自己大龙被围,知道这一局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便投子认输道“陛下棋力高超,老臣不能及也”

朱由校却是一笑道“方阁老这是有心事啊难不成那些人找过你了”

方从哲知道朱由校所说的“那些人”指的是东林党的人

这种事方从哲自然不会认为可以瞒过朱由校,便点头承认道“在上海的时候高存之和叶进卿找过老臣,他们问老臣陛下是不是想将东林一脉斩尽杀绝他们说如果陛下有此意,他们愿将人头献与陛下”

方从哲所说的高存之和叶进卿,就是东林党如今的两位大佬,高攀龙和叶向高,这两位原本都是朝廷的官员,不过朱由校登基之后,东林党的人基本都被挤出了朝堂

那些东林小辈还能“忍辱负重”在地方上混,可如高、叶这样的人物,让他们去地方上做父母官,他们也实在拉不下这个脸来,所以就全部告老了

不过别看人家已经不在朝中,但是能量却决然不小,毕竟这些人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写几封信,捎几句话,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只可惜朱由校登基之后,始终致力于打击文人的声望,几年努力下来,文人的名声起码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曲星了

再加上朱由校力主的全民公学,让很多原本读不起的孩子都有了读书的机会,使得读书人的数量有了一个恐怖的增长

所谓物以稀为贵,以前读书人少,他们自然吃香些,现如今读书人或者说识文断字的人遍地都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也就不那么稀罕了

从这些事情上看,朱由校对于读书人或者说东林党的恶意已经极为明显了,以至于连高攀龙、叶向高这样自命高士之人,也担心朱由校这次下江南是要将东林党连根拔起了

不过朱由校还真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下江南的初衷是通过这次出巡,警告江南的勋贵官绅,如今朝廷与江南已经不再是路途千里,遥不可及了,所以他们应该知道收敛

其次是要跟江南士林做一次沟通,让他们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化利益攫取方式,为大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至于借着给乔旺金找媳妇的机会把控江南,实在是一种巧合,朱由校只不过因势利导把这个巧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罢了,没想到却把东林诸公吓成了这个样子

“哈哈哈哈”朱由校听了方从哲的话,忍不住大笑道“这两个老头儿还真有意思,朕要他们那两颗白毛脑袋做什么他们要是真想保住东林一脉,还不如直接顺了朕的意,何必搞得如此悲壮”

方从哲一脸尴尬,呐呐地道“他们好歹也是大明文脉,陛下还是不要如此苛待才好”

朱由校却不以为意地摆摆手道“方阁老这话就言重了,华夏文脉还轮不到他们,朕出宫之前已经下令造办处大规模刊印永乐大典了,以后这部大典每个县学里都要存放一部,朕就不信有了遍布天下的永乐大典,我中华文脉还能断了”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旨编撰的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光是目录就有六十卷,因此全书算上目录共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这部旷世巨著号称万书之书,自成书之后始终珍藏在皇宫大内,嘉靖皇帝时期曾命人重新抄录,但抄本完成之后,原本就不翼而飞了,因此永乐大典原本的下落,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后世历史中,满清乾隆帝下旨编撰的四库全书虽然在规模和字数上超过了永乐大典,可其中涉及的图书却只有三千四百六十二种,从中就可以看出四库全书虽然字数多,但图书种类却缩减了一半

如此一部鸿篇巨制,朱由校却要将其大规模刊印,并且达到全国每县一部的地步,此等恢宏的创举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方从哲也忍不住错愕地道“陛下要刊印永乐大典乃是千古风雅第一事,可是永乐大典刊印起来只怕太耗人力物力了吧”

朱由校神秘一笑道“方阁老有所不知,皇家格物学院的欧洲教授带来了一种铅活字,造办处的大匠们经过半年时间已经仿制出来了,有了这种铅活字,以后印书可就简单多了”

据史料记载铅活字是十五世纪一位德国出版商发明的,但具体材料却没有流传出来,所以造办处的那些大匠只根据“铅活字”这三个字,经过半年多的研究,终于把这种改变世界的好东西给弄出来了

有了这种不易损坏铅活字,印刷出版将从技术工种变成简单的熟练工种,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校敢大规模刊印永乐大典的底气所在

方从哲虽然不知道铅活字到底有多厉害,但是以他对朱由校的了解,这位皇帝陛下绝对不是个胡乱放炮的人,既然他敢说要大规模刊印永乐大典,那这事必定能成

一想到以后天下遍布永乐大典的情形,方从哲不由得感到一阵头皮发麻,内心忍不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