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迁民之议(下)(1 / 2)

良久之后,方从哲才谨慎地道“陛下,迁民之事事关重大,不知道陛下心中可有什么定数”

刘一燝也跟着道“陛下,迁民守土虽然早有惯例,但山陕之地已经历次迁民,民间对于此事怨言颇多,若是处置不当恐有变数,臣请陛下还是从其他州府迁民为好”

朱由校沉吟片刻道“朕之所以动了迁山陕之民的心思,原因有两个,一是要开发和守卫辽东、草原需要很多人手,这是朝廷的既定政策,朕不多说二是要改变贫苦地区百姓的生存环境,山陕之地已经耕种两三千年了,土地早已不堪重负,所以朕要将两地百姓迁往辽东,并封禁山陕两地的山林河谷,禁止种植放牧,以此来修养土地,此为百年大计,不能更改”

方从哲捻着胡子点头道“陛下说的是,山陕自古就是关中之地,千年耕种已经让那里的土地失了地力,不但产出少,而且一遇大雨,便是土随水走流入黄河之中,黄河每年泛滥、改道,大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陛下如果能将两地百姓迁出,让山陕之地休养十年,必定能给子孙留下一片福地”

刘一燝这些年精研实学,对于水土流失,停耕养地也颇为了解,因此他也不提迁别处百姓的事情了,不过他有预感这件事怕是要着落在他身上,所以有些事情刘一燝还是要问清楚的

“敢问陛下,此次迁民要迁徙多少百姓百姓迁至辽东、草原之后又如何安置”刘一燝问出了两个很关键的问题

“这个朕已经想好了”朱由校胸有成竹地道“朕初期打算先向辽东迁徙一百万百姓,不过这些百姓不能一窝蜂地迁到辽东,而是要分五年完成迁徙”

方从哲和刘一燝一开始听朱由校要迁民百万,吓得都是一哆嗦,那可是大工程,从组织百姓迁徙到途中供给,最后到达目的地的安置,都是无比繁琐的事情,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导致的都可能是一场民变

但他们见朱由校要用五年完成百万迁民任务心里又是松了口气,百万人五年迁完,也就是每年二十万,这个事情做起来虽然有压力,但好歹能应付过去

接着朱由校油说道“这次迁民不比寻常,朕打算从天启四年开始动员山陕两地的百姓,先可着自愿迁徙的百姓走,同时在辽东试种新粮,看看产量如何,如果新粮能在辽东丰产,相信很多百姓会自愿迁往辽东的”

方从哲双目又是一亮,赞道“陛下此举大善,以力驱之不如以利诱之,只要辽东丰产的消息传到山陕,想来很多百姓为了能吃饱肚子都会愿意迁往辽东的”

刘一燝也笑呵呵地道“如此一来,迁民之事会顺利很多,朝廷也不必担心会有民变了”

“以利诱之虽然可以让百姓主动迁往辽东,可是山陕两地的百姓多是佃户,即便他们要迁走,那些地主士绅只怕也不会轻易放他们离开,何况陛下还要封禁山陕土地,那些人只怕更不会消停了”孙承宗忽然开口,几句话就把方从哲和刘一燝吓得汗流浃背

“等过完年朕会杨涟出任山陕巡查使,下力气抓一抓山陕两地的土豪劣绅,这些人但有不法之事,都要从严从重处置”朱由校嘴角扯出一抹寒意,目光中已经隐现杀气了

几位大臣见朱由校又把杨涟这把大砍刀祭出开了,不禁为山陕两地的地主老财们捏了把汗

不过士绅乃是大明治国的根本,现在朱由校为了迁民要对山陕两地的士绅下手,方从哲和刘一燝还是要劝一劝的

“陛下自古以来皇权不下乡,如果朝廷冒然出手过问地方事务,只怕会引得地方士绅不满,那些人虽然不足为惧,可终究是盘踞一方,不是宗老就是族长,若是他们煽动无知百姓与朝廷作对,对于陛下迁民的大计也有颇多阻碍,所以派杨涟巡查山陕之事,老臣还请陛下三思”方从哲这话不瘟不火,但也切中时弊

自古以来皇权不下乡就是规矩,朝廷的统治力一般只到县一级,下面的乡村就由士绅管理了,以至于一县父母官到任,总要先跟这些人打好关系,否则很难做到任满

如此一来士绅气焰更是嚣张,鱼肉起百姓也越发的肆无忌惮,明朝土地兼并多被文人归咎于朱家皇亲国戚太多,实际上绝大多数土地都落在这些士绅手中了

所以方从哲的话可以说非常中肯,如果朝廷对这些士绅太过苛刻,他们自会鼓动乡间族内的百姓闹事,到时候朝廷什么事都做不了,只能干瞪眼

再加上这些人家大多有在朝为官的,那些做官的族人同时发难,奏折雪片一样飞过来,不管是内阁还是皇帝都是受不住的

不过朱由校对于这种事却是丝毫不怕,他可没把那些地主老财放在眼里,听了方从哲和话他也只是冷冷一笑,看向张维闲问道“老国公,团练的事情安排的怎么样了”

张维闲欠身道“自从得了陛下的旨意,兵部已经将边军、近卫军中退役的将士共计三万人集中起来整训了,预计明年一二月分就能整训完毕,到时候他们就能回到本乡本土,把团练给拉起来”

朱由校点点头道“这些人都是为国立了功的,朝廷不能亏待他们,士兵全部任正九品团练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