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5 章 小谢拜师孟培德(2 / 4)

有打开,果商们进货少,而谢星珩也给不出好价钱。

所挣银钱,都是加班加点,一个果子一个果子做出来的。

孟培德抬眸看他一眼,拿起一个果干吃,淡淡点评道“比蜜饯的甜度差些。”

他开始看拜师贴了,谢星珩不再说,轻手轻脚起身,叫人拿一壶不加茶叶的白水来,再多几个杯盏。

孟培德看帖子时,谢星珩就给他冲制了多样口味的饮品。

孟培德抽空回了他一句“你别忙了,我早看过你给你同年们写的信了。”

谢星珩

他记得他写了糖制品滞销,求哥哥们帮帮小弟的信。

没人跟他说,这信还能转送到孟培德这里啊。

他想问,又不敢问,坐这里熬时间。

孟培德翻开谢星珩的拜师贴,就有惊叹之感。

他从学生时代

开始,就很少见到笔锋朴实锋利的文章。

谢星珩的文采,讲实在话,还算不错,中上游。但在见惯了才华横溢的进士们,也收过状元学生的孟培德面前,就不够看了。

孟培德最是欣赏谢星珩的才干。

这个才干,在真正推行之前,都是空谈。

如果乡试的策问是“对答”,眼前的拜师贴,就是真真正正的答卷。

他记得那时的题目,也记得谢星珩写了哪些东西。

谢星珩也做到了因地制宜,先富带动后富。以家乡丰州县为试点,利用现有条件,将农与商结合,带动百姓们,在现有的主业基础上,开展副业,给家里做贴补。

他还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职业,培养出数十个兽医人才。

另外,他开展的扫盲班、商务培训班,也是孟培德非常赞许的。

商务培训班,是基于“农商”的基础。

如果这里的人才,也能跟兽医们一样,输送到别的地区,那么其他地方的农产品是否也能打开销路

孟培德放下帖子,跟谢星珩口头探讨这个问题。

谢星珩早有过思考,他说要根据农产品的种类来。

“像粮食、油料这种刚需产品,是不缺销路的。我们如果着力于此,就会抬高谷价。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这之间需要一个平衡。所以各地的支柱产业,在因地制宜之外,也需要保证耕地面积的比例。”

孟培德点头,又问“如果百姓们知道这个东西挣钱,他们非要种植呢”

谢星珩有丰州县三年的数据作为支撑,能答上来。

“百姓们会钻空子,再多的规矩,抵不住他们可以请人代卖。比如油料,他们种植了,总能卖出去。麻烦了些,但挣钱不怕麻烦。但更多的百姓是守规矩的,也对粮食有着坚定、不可动摇的必种决心。把这个屏除,可以另设关卡。依然以油料为例,厂区收购油料,数量定额。万斤时是一个价位,两万斤时是另外一个价位。总有人吃亏,卖的低价。”

因实际利润在,百姓们还是会种,但这种“亏本”与不确定性,会让他们的心,回到粮食上。

要致富,就不能单纯种粮食。除非发展成种粮大户。

现在工具都差,也没机器,纯靠人力种地,说白了,就是欺负人。富贵的只能是大地主。

而谢星珩也得认这个规则。地必须有人种,还得保产保量。

但他可以给农户别的副业,让他们能有别的营收,缓解家庭压力,再积攒财富,实现脱贫。

肥料推广是一方面,配合家禽家畜的养殖是另一方面。

孟培德看他说什么都井井有条,胸有成竹,还有数据作为支撑,对百姓的民生情况了如指掌,就知道他不是坐在家里,简单做个决定的人,而是真的去了解过民生民情。

他来都来了,还有林庚的介绍信。孟培德不做别的提问,什么“我已被革职”更是废话。

孟培德最后问“你拜

师,想学什么”

谢星珩不玩虚的“科举技巧科举有技巧吗我想一次中试,以后好施展拳脚。”

孟培德听笑了,把拜师贴撂桌上,又端起茶水。

谢星珩一样样给他介绍,称呼都改了。

进门时叫“孟先生”,奉茶时叫“孟夫子”。

孟培德品完几样小甜水,也有了主意。

“科举一途,没有技巧,但你可以熟能生巧。你再往上,是春试。春试跟乡试离得近,考点大差不离。你策问没问题,书也背熟了,就从经史入手吧。”

他后来又看过谢星珩的卷子,发现谢星珩答卷稀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心里没底,不知道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但又不能表现出来这点,就只能东拉西扯,顾左右而言他,摆出一副他尽力了的样子。努力写了一坨狗屎。

谢星珩的脑袋开始发疼。

八股文的题海战术

他的脑汁都得被榨干。

写到最后,词汇量都得见底,还哪能写出好东西

很快,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