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章 玻璃工匠(2 / 3)

平离开了,而不一会儿,得知消息的小摊主便匆匆赶了回来,在听陶二郎说清情况后,也愿意看在两家关系和银子的份上收留这一家他自己家日子也不好过,若无银子,还真无力帮忙。

听说陈榕相当大方地留下五两银子后,小摊主一副“我就知道”的表情感慨道“先前那位姑娘在我摊上买东西时价都不讲,我就知道她是个好人啊二郎,你这是遇贵人

了”

陶二郎十分赞同地点头“本以为我爹传下来的制料手艺到我这便要失传了,未曾想到还有贵人喜欢,我爹在天之灵,也可以瞑目了。”

“药玉材质比不上真玉,精致也比不上瓷器,姑娘为何要那制药玉的工匠去我陈家堡”

离开途中,周大义问出了自己的困惑。

陈榕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先让周大义说了下所谓“药玉”的现状。

听周大义讲完之后,她明

白了“药玉”是这时代玻璃的叫法,有颜色透明度又差的玻璃看起来还真有玉的模样,因此才有了药玉的称呼。因玻璃的原材料之一是石英石这样的“石头”,上层阶级觉得它不上档次,不喜欢这种材料制作的东西,因此这种工艺只在民间流传,做些小玩意儿。

陈榕仔细看过陶二郎做的玻璃制品,确实相对来说比较粗糙。如今大邺的瓷器市场非常成熟,瓷器和玻璃的功用在这个时代几乎都相同,因此更成熟的瓷器挤压了玻璃的生存空间,导致玻璃产业只在民间流行,上层阶级对此不闻不问,没有足够的投入自然无法改进工艺,玻璃便只能顶着“药玉”这种带着些许贬低意味的名字,进入“无投入无改善上层看不上因此不投入无投入无改善”这样的恶性死循环。

陈榕想起来她的城堡主塔一层其实是有窗玻璃的,只不过整个主塔的材质都令人捉摸不透,那看起来绿油油的仿古半透明玻璃实际上似乎也不是玻璃。

那日见潘如悦时,她也顺口提到了“琉璃高脚杯”,当时潘如悦并未多说什么,她口中的琉璃自然指的是玻璃,可潘如悦以为的,或许是另一种材质。

不管怎么说,玻璃都是非常有用的材料。陈榕本以为要从头来过,因此制作玻璃的计划是比较靠后的,如今发现有现成的工匠和工艺可用,自然不能放过。

“因为药玉是种可塑性非常强的材料。”陈榕道,“这对陈家堡未来的发展有大用。”

周大义回想起陈榕起初看到“倒掖气”时似乎并不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如今却说药玉很有用

然而,他不懂陈姑娘的事儿多着呢,陈姑娘说的,能有错吗

“是,小人明白了”周大义又小声道,“要不要留个人盯着那陶二郎免得他被别人给截了去。”

陈榕“”

这周大义,要么极端轻视,要么重视过头,怎么这么二极管呢

“无妨,没有他也可以有别人。”陈榕满不在乎地笑道,“走吧,我们还要去见潘姑娘呢。”

周大义闻言,心中暗暗钦佩,不愧是陈姑娘,总是胸有成竹的模样

等一行人来到潘府门口,陈榕才想起她最初的目的是找碱。可陶二郎的事一耽搁,再去找碱就有点晚了,只好等见完潘如悦再说。

陈榕跟门房自报姓名,说要见潘姑娘。潘姑娘许是叮嘱过门房,门房并未为难陈榕,很爽快地进去通报,不一会儿,潘姑娘的贴身丫鬟拈花便出来了。

这回

拈花领着三人走的是另一条路,走了好一会儿,才在类似库房的地方停下。

潘如悦早已在此等候。

常平按照拈花的指点将葡萄酒背到库房中放下。这一路上因为有陈榕的叮嘱,他非常小心,十个瓷瓶都没有破损。

随后常平和周大义都离开了库房。葡萄酒的事,陈榕那边只有她和小莲知道详情,当日分装酒时也只有他们二人在场,其余人只知道瓷瓶里装了酒之类的东西,却不知道是什么酒。

潘如悦检查了一个瓷瓶里的葡萄酒,随后拈花将剩下的九个瓷瓶一一查验过,对潘如悦点了点头。

潘如悦面露微笑“陈姑娘随我来。”

二人去了库房旁的厢房。

潘如悦先为陈榕斟了茶,随后从一个精致的木盒中取出数张银票,推到陈榕面前“一共三百两,潘家惠和钱庄的银票,随时可取。”

陈榕接过,微笑道“跟潘姑娘做生意真是痛快。”

潘如悦温婉轻笑“我潘家讲究的是银货两讫,童叟无欺。今后相处久了,陈姑娘自然能体会到。另外,陈姑娘要的砖瓦已备好三成,不知要送往何处”

陈榕笑了笑道“我家实在有些偏,这样吧,我留个人带路,劳烦潘姑娘安排人送货上门。”

她抽出两张五十两的银票推了回去“这是定金。”

三成的货连五十两都不需要,陈榕如此是为了显示诚意。

潘如悦并未收下陈榕的定金,只掩唇笑道“我信得过陈姑娘。”

接着,她又从木盒中取出一叠银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