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 章 远行与秋收(2 / 4)

次数多,粟米一直牢牢占据着主粮的地位,也因此,大秦管国家财政的九卿才叫作“治粟内史”。

而在这热火朝天的农作之中,夏家又一次出了风头。

并非因为其他,而是因为夏家在收冬小麦。

“天呐,这些麦、这些麦竟然真的能越冬”

乡民们自发围绕在建章乡的公田周围,神情恍恍惚惚。

章老丈同样感到震惊,震惊之外又深感庆幸。

去年秋季的时候,知道夏家分得的田地需要垦荒,而这几口人都没正儿八经种过地,章老丈很担心他们第二年交不上税粮。

恰逢夏翁在农具改进一事上大放光彩,乡民们都有受益,于是章老丈与乡吏们商量过后,决定将公田的几亩收成暂时划分给夏家相当于借了几亩公田给夏家耕种。

稚唯知道后,转头就招呼商队里的几个小伙子拾掇拾掇田地,种上了小麦,而作为长辈的夏

翁夏媪还不阻止。

章老丈当时的心情“”

他委婉地劝说稚唯不要这么干,麦苗在冬天会冻死的。

然而小女子摇头晃脑说“这可不一定哦”,说在其他中原地区就有这么种的,所以她想试一试。

为了说服他,小女子还特意叫来了韩林,让走南闯北的青年作证。

章老丈半信半疑,没再多说什么,心里却忍不住犯嘀咕。

之后的冬季里,不管是小女子还是他都忙碌得不行,开春后大家又忙着在自家田地里耕作,少有人去偏远的公田,偶有几个乡民远远瞧见,还以为是长了一地野草。

直到春耕快要结束,各家各户终于抽出人手到公田耕作,这才发现麦苗竟然没死

可直到这个时候,乡民们依然不信。

对靠天吃饭的农户来讲,他们更倾向于相信一代代口口相传的经验,相信老者们对天时风雨的观察,相信大多数人都践行的耕种方式,就是不信一个从没种过地的稚龄女子对耕田的作为。

他们得再看看,再观察观察。

然后

然后就观察到了现在。

而被众人殷殷关注的稚唯此刻心里正发虚呢。

老实说,要不是系统提醒,她都快把这几亩公田的存在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如果让她费劲回忆去年秋天种冬小麦的心理活动,大概是虽然我不会种地,但我就是见不得土地空着。

她当时的所作所为就好比是吃了一颗桃,一时兴起把桃核随手埋在眼前的土里,想看看它能不能成活然后转头就忘。

咳咳。

抛开这些后,稚唯不是不能理解乡民们的心理。

历史上一直到西汉时期,小麦的种植范围都十分有限。

直到汉武帝时期,石转盘大量推广,小麦被磨成面粉,各种可口面食的普遍出现转变了小麦的处境,它不再是只能被做成喇嗓子的麦饭,沦落为底层黔首的食粮。

在此之前,就像稚唯所说,中原地区早有冬小麦的种植,只是“关中俗不好种麦”。

秦国因为连年对外征战的原因,对作为军粮主体的粟的需求量较大,也因为租税以粟为标准,所以黔首们少有种麦。

可现在不一样了。

稚唯这只蝴蝶翅膀的扇动,让石砖磨至少在咸阳乃至内史地界已经得到推广,黔首们体会到面粉带来的饱腹与好吃,自然会逐步增加小麦的种植量。

稚唯并不把推广冬小麦种植当作自己的重点,去年纯属无心之举,顶多就是在其中稍稍推动了一把。

一是她精力不够;二来,原因和豆油一样,麦、大豆与粟的兑换比例涉及到租税形式的改动啊。

稚唯左思右想,决定跟随商队远行一段时间。

既是为了避开乡民们的热情,也为了解决驱虫丸的保存问题。

用大米糍粑包裹药粉的办法虽然便于服用,减少对胃肠道

的刺激,但这种方式很费人工不说,制成的驱虫丸存放时间不够长,更不适合远途输送。

稚唯倒是有想到用蜡丸来密封保存,可现在根本就没有蜡。

得,她还得先找到白蜡树。

“这种树的树皮是一味叫做秦皮的中药材,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等功效”

稚唯对韩林详细描述着白蜡树的特征,以及她为什么要找白蜡树。

她解释不了什么是“蜡”,又为什么会知道白蜡树能够制蜡,只能假托以寻找中药的名义。

韩林听完后,狐疑地问“只是为了一种药材,需要这么大张旗鼓吗我让商队帮阿唯寻找不行吗”

稚唯笑笑道“不瞒林阿兄,我早就有外出收集药材的打算,毕竟别人都不如我懂而且林阿兄不觉得最近我和夏家风头太过吗正好出去避避。”

看出小女子确实在咸阳待不住了,韩林无奈答应下来。

“好吧。”

不过因为售卖糖、油的缘故,商队本就人手不够,再分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