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第 223 章 番外三(2 / 5)

记的第二年,双山公社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初步道路。

这一年,赵柯承诺赵村儿大队的砖房,开始建造,到年底卫生所、供销社和大队部办公室建成,赵村儿大队成为附近几个大队的中心。

同时,以双山公社为中心网点,以拥有养猪场的大队为二级网点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更多的资源优先供给二级网点大队,由他们带动其他大队的发展。

赵柯上大学的第二年第三年,很多学生随着学业的深入,对未来更加清晰,相应的,也有很多人陷入到更深的迷茫之中。

去年,大家彼此陌生,不管是师生还是同学,学校和学院有一些活动,大家会下意识找相对熟悉并且他们认为相对有能力的赵柯。

赵柯有些活动推不掉也不好推,她甚至还当上了班长,当然有一些好处,但事情太多,确实也给学业上增加了一些负担。

今年有别于大学第一年,大家经过磨合,彼此之间已经很熟悉了。

确切地说,是赵柯对学校和同学们都熟悉了。

这所学校并没有其他双山公社来的学生,所以老师和学生们无从了解赵柯的作风。

赵柯学业上不是拔尖的,但她可是从基层锤炼出来的,是搞事情一等一的好手,一个公社的事务都能管,一个班级,难道还调理不明白吗如果不行,赵柯自个儿都得反省。

赵柯有的是耐心,花了一年的时间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亲切有能力的形象,第二年开始,她平衡、处理公社的工作和学校的学业、班级学院的事务就变得游刃有余。

而且赵柯热衷于社交,人脉广的优势逐渐展现出来。

她能给同级学生建立起联系,还能通过相熟的人跨院跨学校,甚至辐射到社会上。

这代表着谁有事儿,找她都能一些帮助,联系就会越来越深,而这个人脉网,是由她一手建立起来的。

但赵柯在学校也并不是得每一个人喜欢,有不少人觉得她圆滑、世故、爱钻营、名不副实,更多的人不相信她还会回双山公社,还会踏实地干基层。

赵柯并不以此为耻,也不去辩解。

她已经过了反复纠结、摇摆不定的时期,她很坚定地认为,她做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别人的看法不重要,她也不会在大是大非上落人话柄。

更何况赵柯跟人结交的时候很坦荡,四海之内皆同志,功利性没那么强。

赵柯只是发挥长处,只是偶尔充当一下知心姐姐,偶尔鼓励鼓励失意青年,偶尔调动调动同学们进步的积极性和热情

学校也是一个集体,大家互帮互助、团结有爱,更好地成长为新一代的中流砥柱,不好吗

人脉确实会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派上用场,但她也会成为别人的人脉,这本来就是双向的。

她也没打算拐几个天才回公社,多少有点儿大材小用。

她要是有这个想法,知青们离开的时候,她大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鼓动他们学业有成再回来,那不是更方便。

赵柯没那么做,因为没必要。

集体的成功不是靠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努力,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所以双山公社的发展,靠的是公社的每一份子,赵柯更乐于培养社员们,将他们转化为人才。

赵柯问心无愧,整天风风火火地来来去去。

这两年,

双山牌的酸菜和饲料推出更广;

双山公社的粮食产量和机械化在省内都要排在前列;

双山公社是养猪大社,不止四个养猪场供给省城肉联厂,各家各户也都养个一两头甚至更多的猪,也不愁卖,公社会替他们牵线搭桥;

双山公社的小农经济开始焕发生机,在公社的鼓励下,涌现了大批手工品、农副产品,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公社的家家户户。

双山公社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公社,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

而大三的下学期,傅杭时隔许久,突然来找赵柯。

他从离开双山公社,学业极其繁忙,大学再也没有抽出过时间回去,且随着他和赵柯两人的忙碌以及学业生活上没有交叉,见面的次数越来越低。

打电话不方便,固定话机不提前约定,很难找到忙碌的人,常常傅杭不忙的时候赵柯忙,赵柯不忙的时候傅杭在忙,更多时候是,一个人忙另一个人更忙。

他们很难提前约定时间打电话或者见面。

两人却没有因此渐行渐远,不约而同地改为通信交流。

“我通过了公派留学的考试,很快就要出国了。”

之前的通信中,傅杭提过他是公派留学的候选人之一,要参加考试。

万里挑一,这肯定是极难的。

赵柯情真意切地道了一声“恭喜”。

这时候,国内外存在着巨大的科技壁垒,落后就要挨打,科技的落后是每一个爱国的科研人员心里的痛。

傅杭道“我会带着技术回来的。”

赵柯第一次,由衷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