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书院 离开前的准备(2 / 2)

周律回了他一个无奈的目光,想了想,却还是开口说了几句。

这书院是他一手促成的,可他却不能留在昌平县,亲眼见到这一批孩子学成毕业。心中怅惘,可说出来的话却都是激励

“你们之中,最长者不过十二三,最幼者不过六七,都是总角之年罢了。一朝踏进书院,只怕也懵懵懂懂、不知何故。可这将是改变你们人生的一段经历,同样的孩童,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这就是教化使然。教化能否见效,还需看你们是否勤奋、好学、用心。你们中间,将来或许有人高中吏选,继而入朝做官;或许于书画中有造诣,成为一代名家;又或许只是熟通文字,却也能远离农耕,去酒楼会馆做一个帐房先生,从此衣食无忧。”

周律说完,只见下面的孩子一脸向往。

对于农家出身的孩子来说,哪怕只做一个帐房先生,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可周律却将这个可能摆在了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旁边有个六岁的小孩儿吮着手指,兴奋地问“大人,我们真能当账房先生吗”

“会的。”周律摸了摸他的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用心读书、学有所长,你们将来无论做什么都能有建树。”

周律太过温和,说的话又太让人遐想,底下立马有些骚动了。后来还是几个先生咳了一声,才让这些孩子们消停起来。

周律只是抱之一笑,又说“只是,你们来到松山书院是为了读书明理,却也不要因为读了书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我们之所以能读书、行路,是受了父母的供养,得到先生的指教,深受朝廷的恩德。比之数以万计未曾受到教育的孩童,你们远要幸运许多。故而,更不可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追名逐利上。既享受了这份机遇,将来就该用这些学识,帮助千千万万读不了书、识不了字的孩子,懂了吗”

这回的孩子们都乖乖的,整齐划一地回了一句“懂了”。

周律知道他们如今是知道的,但往后能否保持,还得看先生。

周律会在自己临走之前,将书院的一切打点好,绝不会让下一个昌平县县令会对松山书院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周律走了个过场后,学院也正式开课了。

周律跟萧琰他们还围观了一下学院的诸多课程。学院里面用来授课的教材都是这一年里汇聚众家之长编写而成,浅显易懂,最适合启蒙。

五经诗书固然也教,但往后等他们学会了认字,学的更多的是算科、法科与法科。因为如今的吏选考的正是这些,更因为对于寻常的百姓来说,这些恰恰是最实用的。若是不能入仕,学了这些,也能有个一技之长。

周律不会盲目要求孩子们变成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才子,只想着让他们能通过读书,过得更高罢了。

萧琰目睹了学院开班之事,对周律又多了一份了解。

周兄所行之事或许异于常人,但这份赤诚恰恰最为打动人心,或许这便是昌平县百姓民心凝聚之所在。

南瓜种好之后,萧琰又去了一趟养猪场。

杨县丞如今早已大好,但他毕竟错失了良机,赵三晌属于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后辈。一旦给他寻到机会,便再压制不住他。

如今养猪场虽明面上是杨县丞在管着,但其实大家更愿意听从赵三晌的指挥。

萧琰在边上看着,也瞧中了这个勤恳做事,头脑还灵活的年轻人。

萧琰年纪与周律相当,但正经做事也只是从这两开始的,他手底下正缺人。如今要离开昌平县,萧琰便盯上了周律身边的几个能干的。

若能带走,自然最好。且周律当初也说过,不会拦着不让他们走的,只要他们愿意。

萧琰跟周律相处,向来都是直来直往。他去要人,也是直接将看中的那几个人点了出来。从吴老三到王金定,从赵三晌到陈铭,凡是平常跟着周律忙前忙后的,都被选中了,前前后后足足有十余人。

连周律听了都倒吸一口气。

好家伙,自己培养的精英,全被要去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