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大刀阔斧(1 / 2)

算上先前治理河道的二皇子, 担任宗人令的七皇叔,眼下京城又多了十二位皇子王爷出任要职。

对南方民生有了解的,自告奋勇去南地统领推广梯田。自小对军事特别感兴趣的去北境做监军。有去江南道查贪污案的, 有去东南沿海组建水师的, 有负责推广朝廷新政令的,有去军中查贪污军饷案的。

还有人生性沉默不喜多言, 成了皇家暗卫统领, 做的都是些见不得人的事。至于爱读书, 擅外语,喜经商之类的人才,便安排他们去国子学, 去鸿胪寺, 去沿海开办市舶司。

此番举动释放的政治信号叫外界激动的同时不免担忧。

所有人都能瞧出摄政王不仅不介意宗室王爷们参政揽权, 还大力支持, 也就是说, 宗室里但凡有真才实学之人, 进了摄政王的眼,迟早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摄政王眼见要大干一场, 戏台已初步搭建完成,演员们各自粉墨登场,至于这出戏最终能唱成什么样, 端看个人本事。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唯才是用的举动,叫朝臣担忧宗室手里权利过大, 挤占非宗室之人的晋升渠道。

大臣们不免要想了这天下本就是你们老周家说了算, 眼下你摄政王又是为宗室子弟专门开办学校,又是对宗室之人委以重任,咋的, 是完全不给别人飞黄腾达的机会了吗

同时,他们还有第二大忧虑,摄政王此番大刀阔斧的举动,肃清官场,平稳边境,同时配合一系列使民间休养生息的法子,又组建水军,开海贸,雄心勃勃,朝臣担忧步子是不是迈的太大了。

要知道细数历朝历代,这些举措哪一项都得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有显见的结果,哪一样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今数样并行,稍有不慎,便会给朝廷造,给民间,成莫大冲击,很难不叫人忧虑。

相对于第二个担忧而言,第一个都显得无足轻重起来。

如此,少不得有人上书进言,请求摄政王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

道维知道朝臣的担忧,但这些举措他势在必行。

他不是心血来潮胡乱搞的人,仔细研究过,经过先帝和建业帝两代帝王的积累,不论是民间还是朝廷,都有足够的底蕴来帮助他完成这些政令。

朝臣们之所以强烈反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乃是他们习惯了长久以来的温和行事,按部就班的走,便缺少了进取和冒险精神。

在朝臣们的认知里,如今能安安稳稳就过上好日子,他们足够满足,足以史书留名。并不想拼上全部去博取一个未知的可能。

此事在朝堂吵了半个月,主要的就一句话万一改革失败了谁能承担的起这个责任

届时民不聊生,满目疮痍,朝廷各衙门停摆,谁去担负万民唾骂,将来史书上遗臭万年

反对的朝臣们没错,道维也没错。

既然双方谁都无法说服谁,道维也不想把宝贵的时间耽搁在这些人身上,大手一挥,反对派的下放的下放,免职的免职,给赞同的人让位吧

总有人无条件信任他,或者说想借此搏一个未来。

在反对派愤愤不平的口水中,道维提拔上来一波年轻人,年轻人敢想敢干,还听话,能力有,经验不足算不得什么,道维愿意给他们时间去成长。

这些人很快走马上任,奔赴全国各地,去参与各项任务的建设。

至于反对派暗地里觉得摄政王处事不公,等着看他笑话,或者眼红那些出身贫贱的年轻人升官发财的,道维都懒得搭理。

说到底,眼下他是手掌天下大权的摄政王,说一不二,大约是之前表现的太过宽容,以至于叫他们觉得他是个能轻易被他们裹挟之人。

动了不该有的念头,便要做好承担相应后果的准备。

眼下,道维将先帝所出的公主们,也就是他的侄女们,还有建业帝的公主们,也就是他的姐妹们,以及宗室中上到四十岁,下到八岁,还在京城的所有女子,全部聚集在一起。

细数下来,有近百之数,人数上确实非常可观,这只是宗室女的一部分,嗯,最年轻,最有希望的那部分。

当然他也不可能扯着嗓门跟这么多人喊话,那不像样,所以这些女子们很快便推选出了二十位代表,近前听从道维吩咐,其余人乖乖凑在一起吃茶说话。

这种场合,谁家和谁家有亲,谁家和谁家关系亲厚,谁家与谁家不和,简直一目了然。

别的不说,道维觉得他家的这些亲戚们仪态和气质确实好,一个个站在那里便能叫人感觉百花齐开,各有姿态,赏心悦目,心情大畅。

道维被一群莺莺燕燕包围,乐呵呵的叫她们不必拘束,等众人都落了座,这才向左手第一位的女子道

“姑姑,劳您辛苦一趟了。”

这位长公主是建业帝最小的妹妹,跟建业帝相差四十岁,那会儿建业帝他爹垂垂老矣,生了这么个闺女后,想疼爱都有心无力,何况他老人家第二年便噶嘣儿一下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