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谓是玩的一手好平衡。
这在外人看来已经是极佳的平衡之道,但皇帝谢渊还有他自己不为人知的考量。
比如,贵妃沈清月不仅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妹,也是弟弟昭王心心念念的心上人。打从沈氏入宫,弟弟便不在考虑娶妻之事,甚至为了避开京城这伤心地儿,自请去边关苦寒之地放逐。
外人只当昭王在京城待腻了,跑去边关寻求新鲜刺激,从不敢也不会往这方面想。
皇帝谢渊心想,也只有沈氏这个满心满眼都是他的傻女人,才会一心一意将昭王当成亲弟弟看待,什么都没察觉罢了。亏得他那好弟弟自以为掩饰的很好,谁都不曾察觉他的心意呢。
要是可以,身为帝王的谢渊也希望这个自小便给了他极大压力的弟弟这辈子都不要回京的好,可世事不能尽如人意,即便他是九五之尊,也抵不过生老病死的考验,于是只能将昭王临时召回,委以重任。
而故事戏剧性的地方在于,昭王同样觉得他那一片赤忱的心思掩藏的极好,在亲眼瞧见沈氏和兄长的相处后,便从未在人前显露过他对沈氏的爱慕,直至沈氏入宫为妃后,他都以为沈氏和皇兄不知他心中所求,为了让自己开怀,便自请去边境,离他们远远地。
同样,沈氏作为家族精心培养的嫡女,自小和太子、四皇子们一道儿长大,日日相处中,怎会不知这二人心思
但她自来知道家族培养她的目标,因此四皇子谢维从来不是她的目的。她做的十分出色,皇帝对她深信不疑,昭王对她敬重有加,从不越雷池半步,家族因她更上层楼,她的儿子谢北临甚至成了皇帝临终前心目中唯一的继承人选。
于是,能力出众的昭王谢维成为摄政王。
摄政王仅用两年时间便将朝中不安分因素全部剔除,八皇子谢北临前头的兄长们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圈禁的圈禁,砍头的砍头,很是震慑了一番因皇帝年幼便蠢蠢欲动的朝臣之心。
之后又实施了一系列于国有功,于民有益的政令,朝堂杀红眼的同时,民间对此一片赞誉之声。
摄政王威名渐显,马上定北疆,马下理朝政,民间一时到了只知摄政王不知皇帝的地步。
谢维却从不将这些放在心上,只因他自认从无造反之心,他待太后沈氏一如既往的敬重,他将沈氏和兄长的孩子当成亲生孩子教养。
私底下太后沈氏甚至会温和的对他道
“维弟这些年可是与月姐姐生疏了你小时候可常常跟在我与你兄长身后,唤我阿姐的。”
于是谢维便在私下无人时,唤沈氏“阿姐”。
他很满足当下的生活,能远远瞧着沈家阿姐,瞧着他们在自己的庇护下活的自在,即便自个儿满身杀孽又如何
可终究如此想的只有他一人,在太后沈氏和她背后的沈家看来,摄政王野心勃勃,揽权贪政,将来即便皇帝亲政又如何还不是被他架空成一个光杆儿将军
太后沈氏对此一直胆战心惊,小心翼翼把握尺寸,利用摄政王对她的贪心,约束着摄政王的野心不要无限制扩大。
在逐渐长大的小皇帝眼里,不时有朝臣在他耳边苦苦劝谏,说摄政王狼子野心,其心可诛,要他对摄政王多加防备。而他亲眼所见,母亲在无数个夜里抱着他,压抑的哭,捂着嘴不敢叫人知晓。
他亲耳所听,摄政王当父皇不存在,当他这皇帝不存在,堂而皇之的唤母后“阿姐”,而母后只能在人前露出温和又包容的笑,在人后痛苦的叫他“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
他所见之摄政王,对他这个皇帝没有丝毫敬畏之心,将他当成宫中不懂事的奴仆,但凡他所为之事不合对方心意,对方便会亲自动手打他手板,当着众人的面儿训斥的他抬不起头来。
那些老臣们不敢直言,可他知晓外面流言传的有多难听,说摄政王觊觎他母后,说摄政王常在宫中过夜,说摄政王娶了母后的妹妹多年,二人却从无所出。
桩桩件件,都叫他颜面无光,叫母后百年后无法面对父皇和列祖列宗但凡摄政王心里还有父皇,还有他这个皇帝,都不会叫外面传的那般难听
小皇帝心里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便渐渐生根发芽,日益壮大。
他想在亲政后杀了摄政王,以出心头之气,为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准备。
而摄政王根本没有贪恋权利的心,在皇帝亲政后,干脆的还政与他,他知道做过摄政王之人古来便没有好下场,便打算带着旧将家人们及早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皇帝却认为摄政王此举意在放松他的警惕,他不会轻易上当,便着人暗中联络摄政王妃,也就是太后沈清月的妹妹沈清玉。
沈清玉也终于在这最后的关头,被皇帝的人说服,站出来主动指认摄政王有不臣之心,并拿出许多似真似假的证据。
摄政王妃会站出来指证摄政王是许多人都没想到的,因为在朝不少人都知晓,这位与太后同出沈家的王妃,当年是沈家准备送进宫,给先帝充盈后宫,帮沈太后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