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封禅(1 / 2)

山巅。

山多石,少土。

四周景物朦胧得像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

子受走上了祭坛,箕子的建筑水平怎么样,他也不知道,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带近卫。

“殷商二十九代君,携文武百官敬禀列祖列宗,佑我殷商万民”

接下来是匆忙却又有秩序的仪式,标准的祭祖,只不过更加盛大一些,群臣头戴皮弁,插笏垂绅,助子受行礼,并进行祭祀。

想把祭祖变成封禅,很简单,这个年代的人们又不知道封禅是什么,当然是子受说什么就是什么。

封禅中的封,指的是在泰山之上筑土为坛以祭祀上天,以报天之功,子受一改,不祭天,咱祭老祖宗,没列祖列宗先贤的努力,人族能有今天

偷梁换柱,刚好契合了祭祖。

这时候,大臣们都还没发现异样。

仪式结束,子受与群臣们拿着青铜铲挖地。

这是他特意嘱咐箕子加到祭祖之中的仪式,明面上是为了埋下一方玉册,以告列祖列宗。

说白了,就是讲些悄悄话。

让这些大多出身贵族的大臣们挖地,场面像极了下乡种树的大领导,着实有些滑稽。

子受看不下去,带着方相、方弼这些武将,三下五除二就把地给恳好,将自己亲笔所写的玉册埋入其中。

然后填上。

昏君就要有昏君的样子,玉册上啥也没写,反正目的不是这个,只是让大臣们垦地,效仿百姓所为。

禅,指的是在泰山旁边的梁父山祭祀地主,以报地之功,子受又改了,天都不敬我敬地

禅变成了祭百姓,效仿对百姓而言最重要的农耕,没有百姓,又何来社稷天下。

事毕,大家都以为结束了。

子受忽然振臂高呼“孤自临位,作制明法,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德,显白道理”

总之,就是一通毫无实际内容的胡吹。

“封乃祭祀先祖,禅乃祭祀万民,封禅已毕,王号不足以显业,此后以朕自称,行皇帝之事”

“”

鸦雀无声。

封禅皇帝

虽然没有明说,可谁都明白,纣王这是在说自己比肩三皇五帝啊

当今纣王的确是一位明君,可绝对没有到这种地步啊

也许在大商历代君王之中,足以排到前三,可连开国成汤先王,也不敢称自己为帝,更遑论皇帝

这该如何是好

这一手,简直让所有大臣束手无策。

以当今纣王的宏才大略,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也许真的能够格称皇称帝,可现在,太早了

且不论世人如何,但是那各地诸侯,绝对不可能同意

谁不知道诸侯们就是最不想看到商王权力壮大的群体

更别说直接从王权升格为皇权了

崇侯虎作为唯一一个随驾诸侯,若有所思。

谁都以为凤凰山祭祖是纣王向诸侯贵族释放的善意信号,现在却完全在往反方向进行。

难道这一步,其实是纣王决定与诸侯正式宣战的信号

极有可能。

自子启造反之后,内廷已经没有异声,下一步不就是外廷吗

作为北伯侯,崇侯虎比谁都清楚诸侯在地方的权势有多大,就如之前那一直没有露出尾巴的姬昌,名为西伯侯,实为西伯王

这些诸侯,绝不会甘愿一辈子当大商附属。

虽说是八百路诸侯,其中又有多少人像自己一样没有野心,愿意对大商报以最大的忠诚呢

从最初的提前朝贺,再到烽火镇诸侯,哪一个不是针对诸侯的

崇侯虎比谁都清楚,当今纣王,哦不,始皇,到底有着一个怎样的梦想。

只有想开创一番宏图伟业的君王,才会设立西北都护府与长城以御蛮夷,才会对大商积年旧弊的诸侯贵族出手。

崇侯虎觉得自己已经洞穿一切,诸侯,就是这六百余年成汤基业的最大弊病,他们已经成了始皇开拓路上的累赘,社稷之顽疾

忽的刮过一阵风。

起风了。

有人道“快看,天怎么黑了”

箕子有些惶恐,自己明明布置的是祭祖,怎么就变成了封禅他都急的快变形了。

听到这句话后,立刻颤颤巍巍的抬起头,这才发现,方才还阳光明媚、碧空万里的天上,陡然飘来了一大片阴云。

风云变幻立时就引起了群臣的注意。

“纣王自封始皇帝,结果却乌云密布,这意味着什么”尤浑左顾右盼地,惶惶不安。

梅伯叹息“天至明而不可欺”

闻仲皱眉道“这是天命定数”

他早就掐算过,今日凤凰山绝不会下雨,但却偏偏下了。

难道真的不可为吗

“天命定数,先祖有感,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