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的青春是失败 ——八年编辑之路(3 / 5)

了照顾学业和工作,2007年的下半年到2008年的上半年,我在长沙和兰州之间两地奔波,相距两千公里,乘坐K226次火车二十七小时,乘坐南航CZ6929航班两小时二十分。这段路,我丈量过太多遍了。

在长沙的时候,我忙着对刊物进行改版。无数个深夜加班带来的是刊物风格的形成和固定,读者、作者对杂志的认可以及销量的上涨,再也不会有人质疑我说你这么年轻能当主编了。

在兰州的时候,我忙着狂赶课业、准备毕业论文,日夜在图书馆和教室出没,而同学们则悠闲地聚在一起打游戏、聚餐。

我永远都比别人忙碌,相比同学们,我的大学生活是有缺憾的。

大四毕业散伙饭上,我们无不悲伤地举杯饮酒,为即将告别的校园和未知的前程。而我也有我的悲伤,时光它太匆忙了,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呼啸而过,宣告我大学校园时代的终结。我无比遗憾,这种遗憾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一步错,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2008年的我意气风发,声名鹊起,人生各种的诱惑和机遇纷至沓来,有的人愿意开更高的薪水挖我过去做主编,有的人愿意给我投资说让我当老板……具体而微的物质难以打动我,因为我割舍不下手中的杂志和读者。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来找我,他说他们谈下了和《青年文摘》的合作,可以出版《青年文摘》的增刊。《青年文摘》是一本销售量达百万的大刊,平台优秀,在那里做编辑,会有更多的读者认识你,作品也将更广为人知。

在做一本小刊物的编辑和一本大刊物的编辑之间,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大刊。我是一只鱼,池塘不是我的容身之处,湖泊不是,江河也不是,只有世上最大的大海才是我所向往的。而《青年文摘》,我以为它是我的大海。

《青年文摘》增刊我整整做了一年,相比于《青年文摘》,我们做了一些很有益的改变和尝试,让它变得更青春一些、时尚一些、精致一些,这个变化受到了读者们的喜欢。

编辑这本期刊,几乎占用了我全部的精力,写作因此而停滞。最重要的是摘选已发表的作品进行刊登的工作我并不喜欢。我擅长的、热爱的是原创青春文学。

有时候,看似前途光明的选择并不见得是正确的选择,甚至有可能是歧途,一旦走错了,想再走回来,只能返回原点再走一遍,而曾经失去的,则永远也得不到了。

从《青年文摘》开始,我离开身处一线的青春文学,渐行渐远,近乎从读者的视野消失。

后来有不少人疑惑,为什么感觉你刚要红,突然销声匿迹了?

我竟无言以对。

有的时候,想一想,如果我当初不选择离开,也就不会经历那么多的曲折与风风雨雨,也就不会在读者的视线消失三年之久,以致被遗忘。坚持下去,也许会有更大的舞台,梦想也许早已实现。

但那也只是如果。人生没有如果。

每一次做选择,都会是当下所做的决定,事后不必后悔,也不再做假设。

身旁的朋友每当面临人生的选择而请教我的时候,我的建议都是遵从内心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我也并不是一无所有。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收获。

2009年冬季,我去北京参加图书博览会。《青年文摘》的社长和我讲:“你在第一期增刊里面写的编者按《幸福在哪里》很棒,编辑部的同事们都很喜欢,而且你们刊物也做得不错,要不你来北京到中青社工作吧,给你编制。”

和我同行的朋友羡慕地说:“真好,可以进中青社工作!这么好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了!”

可我立刻谢绝了。我想回到青春文学。

我已无路可走,即便有路可走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那么,我就自己创业做一个公司,完完全全地自己做主,做一本理想的畅销的青春文学刊物。

那个时候的我,多么天真与无知,但又多么富有梦想与激情。

我颇为自傲地想——长沙那么多的文化出版公司老板看起来不过尔尔,我能写会编,做个公司一定不会比他们差。

我从家里借了一笔钱,开始了创业之旅,等到真正创业的时候,才发现创业的艰难。在此之前,无论我身为一个作者还是一个编辑,我一个人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但当你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板之后,你需要面对的人和事太多了,上游的纸厂、印刷厂,下游的各地经销商,公司内部的管理运营……不一而足。身为编辑,我只看到了出版环节,而我竟无知地妄想以一己之力代替一个公司。

呕心沥血策划的杂志,我满心以为一定会畅销,市场却反应冷淡。一腔热血被现实无情地浇冷,自以为是的才华在市场的检验下,才发现其实什么都不是。

我一向自视清高,视金钱为俗物,羞于谈钱。面对上游印刷厂的催款,我不得不低声下气地打电话向各地经销商要账。

我心力交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