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山西震惊了(1 / 2)

第六十一章 山西震惊了

搞定袁可立,陆东源觉得心情很好,这意味着自己的战略能够得到实现,说实话,对于这个战略的可行性,陆东源是看好的。朝鲜人是会拼命的削弱后金的。

而且这个战略的花费也不高,比起辽东镇高达上千万的花费,推动东江战略的花费简直成本小的可怜,而且还能赚大钱。

银子,陆东源现在最缺的就是银子,但是,有时银子太多也不是个好事情!

比如山西这次的事,秉承着魏忠贤办大案、要案的思想,崔应元可是在山西狠狠的捅了个天大的窟窿。

张家口从事贸易的商家,有八成以上涉案,剩余的两成,属于走单帮的,规模太小,崔应元嫌弃吃起来塞牙缝!

张家口、大同府所有主事官员,全部被抓。太原府,有三分之一的高官被抓。

一时间,山西官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有官员梦中常被惊醒。最离奇的是一位主簿,坐在轿子里听闻街上孩童大叫,突然生生被吓死!他把孩童说的金鱼来了,听成锦衣来了。

对于这种被吓死的人来说,他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家人不受牵扯。而被抓进锦衣卫大狱的人,不仅自身被打得血肉模糊,而且家人也免不了吃苦!

所有的家产被封,家人也沦落街头。到了后期,案子扩大化了,有官员受刑不过,供出同伙,有些则是诬告,想的是趁机拿掉对手。

最近,崔应元的日子非常舒坦,为何舒坦!因为他的日子基本就和皇帝一样,手中的权利大得惊人!

本来锦衣卫办案,就是可以横冲直撞!虽然崔应元只是个从四品的指挥,但他平时能够拿一品的官!比如首辅叶应高!官居一品又如何?还不是死在崔应元的手中!

特别这次山西办案,虽然第一时间崔应元就止住下属贪污的行动,着实被吓倒,但是,上层如何坚定信念呢?

九千岁发话,其实比皇帝发话还更让人信任。因为崔应元知道,自己是九千岁的人。那个,就不怕什么了!

以前崔应元怕,是怕朝廷中没人敢撑腰,数额那么大,无疑是动了好多人的利益,但只要九千岁敢于担着,说实话,崔应元更不怕!

崔应元是个聪明人,知道这么大的案子,自己是不能从中贪腐的,因为,对手很强大,不能被拿到错处。办案的都贪腐,如何服人?如果耽误九千岁的事,那自己才真的是万死莫辞!

但如果以为崔应元就那么的奉公守法,清廉入水,那就只能说,太高看锦衣卫的操守了!

锦衣卫的人,可能很忠心,但是如果要说清廉如水,那就呵呵了!

作为一个权力部门,只要想,或者说,只要敢!永远都能让政策跑不赢对策,或者说,充分的用好政策!

崔应元是不贪!也约束部下不准贪,但是,这不代表就没有捞钱的渠道!

城中的富商,胡乱扣个罪名,就说有某某伙计指正,也参与走私了,抓起来,然后,就和衙役们经常干的事情一样,敲骨吸髓,至少要榨干一半财产,然后,放人!

崔应元作为主办者,这些事他都不怎么热衷的,反正下面的人都会有孝敬,就像他办案一样,必须有魏忠贤罩着。下面的人乱来,他也必须罩着,或者说,必须他准许。

孙云鹤作为东厂出身的人,骄横惯了,仗着是魏忠贤的直接属下,最是热衷于敲诈富商,最近时间,孙云鹤得手的银子不下三千两。

而崔应元则是矜持得多,他就当个幕后,收点孝敬,乐得撇开。而且下面的兔崽子很会做人,知道他有寡人之疾,每次都能在银子以外,送上个美娇娘,大部分是大户人家的小姐。

锦衣卫办案不讲究,乱来!如此办案下,被牵扯到的地方可想而知,那是哀声遍野!

山西官场,也和张家口一样,人人在哭!涉案的金额滚雪球一般的,达到了骇人的一千万两,所有从事边贸商人全被涉及,平时手脚不干净的官员整天提心吊胆。

当然,锦衣卫这样干,无疑是犯了众怒,特别是太原总兵张鸿功也被下狱后,山西官场彻底炸了。

因为先前的时候山西巡抚耿如杞因为不鸟魏忠贤的原因已经被下狱,等待秋后问斩,而因为陆东源当初的剃发还愿,所以改成来年秋决。所以陆东源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救了耿如杞一命。

现在总兵官也被下狱,山西的头面人物全进去了。张鸿功此人久在军中,威望较高,而且此次边军涉案者甚多,军中人人自危!

岳飞曾经说过“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则朝廷兴盛”,可见大家对于武官的要求,也就是不怕死,至于贪财,每个当军官的屁股都不太干净。

吃空饷、喝兵血是有的,大明对于士兵的待遇极低,不吃空饷,大家都活不下去。而边军条件更是艰苦,大家伙不想法弄点外快,怎么对得起自己?

随着张鸿功的入狱,军队人人自危,深怕自己也栽了进去,对于这种情况,军队自然有处理的办法,那就是开边患!故意挑起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