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饺子的由来*(1 / 2)

大汉争霸 龙骧校尉 3378 字 2017-04-12

此时刘备对刘循已经达到恨之入骨的地步,他没有想到自己一路连战连捷,就在一个小小的雒城挡住了进取的步伐,在经过连番碰壁之后刘备决定不在自己乱拿主意,而是求助于诸葛亮。

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是刘备最后的靠山了,可是这雒城下的刘循智勇双全,要想拿下他诸葛亮目前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不过他知道自己一旦拒绝说不准刘备又会拿那些无辜的百姓开刀,所以诸葛亮只得答应下来想出破刘循之法。此时此刻他心中更加怀念其庞统来,那家伙不走正路,剑走偏锋,说不准还真有什么好主意。

诸葛亮怀念的庞统正准备过春节呢!要说春节在这个时候真不是什么好日子,在这个时代的人的认知之中,“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一直到九月初九,按照古人观点,这都是阳中之阳的日子,是灾难性的日子。”河南民俗学会副会长孟宪明先生说,但日子再不好也得过,这就跟竹子一样,遇到节了——竹子哪儿都是光滑的、顺的,就节那个地方是疙瘩的,所以,这种日子叫节,所谓春节,就是春季里最不吉利的日子!

最后,因为春节这种节日不吉利,不好过,但是这一天还得过,所以人们就想出各种过节的办法:驱鬼辟邪、祈福迎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种过春节的习俗。

在夏商周三个朝代春节是没有固定日期的,大家觉得哪天晦气,可能哪天就需要请神驱邪,这日子就算春节了。再加上那个时候的立法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春节的日子更没有一个准确的日期了。直到汉武帝时期,历法日期逐渐固定,因此汉武帝也把春节的日子固定下来,为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全面请神驱邪的日子,不过庞统过节方式可不跟他们相同,贴春联,包饺子这都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不得不提饺子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不过还没有流传开,饺子的发明者就是著名的医圣张仲景。

庞统包饺子的时候,下人都不认识,还以为庞统又要弄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出来呢!孙尚香搀扶貂蝉也是一脸‘萌萌哒’的样子前来参观,倒是孙二一眼认出来,他询问道:“老爷是想做‘娇耳’吗?”

“娇耳?”庞统也是一愣,有些不解的道:“我是在做饺子呀!”

“老爷难道不是做的张仲景大夫的‘娇耳’?可是这明明就是做‘娇耳’的办法呀!”孙二摸摸头,看起来也是十分不理解。

“你且说来看看,此物为何叫‘娇耳’”庞统说道。

通过孙二的讲述,庞统方知道饺子的起源原来是因为张仲景,孙二有一个早逝的叔叔赶上一年雪灾,耳朵都冻烂了,当地不少百姓都有这种情况。这时候正值张仲景辞了长沙太守的官职,张仲景从长沙还乡时候,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tpdb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庆祝春节除去了晦气,也同时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不过此物固然有一定名气可毕竟还没有流传开,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饺子这种食物,因此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这时候大部分还没有养成,直到唐宋、明清,春节习俗的演变脉络非常清晰,那就是从鬼神化到人性化的转变。

随着人们对自然认知的深入和改变世界能力的提高,这种习俗从巫术向着礼仪转变,从娱神向着娱人的规则发展。而早期的那种庄严、肃穆甚至神秘的氛围开始淡化,过春节,越来越有祥和、安宁和愉悦的氛围。后世中那些常见的习俗才慢慢融入进去,要说这些习惯得日后几百年才能流传开来。

“孙二可以呀!你真是让老爷我长了见识,不过这饺子,咱们叫饺子不单单可以做药用,里面包裹一些蔬菜肉类煮熟了味道还是不错的。”庞统笑着说道。

孙二‘嘿嘿‘一笑,挠了挠后脑道:“我那里敢跟老爷比,不过恰巧看到过张老先生做这饺子罢了,他老人家在长沙一代名声是极好的,被大家尊称为’医圣‘呢!”

孙二是一个十分朴实的,他能对张仲景做出如此评价,看来张仲景一定做了许多为民谋利的好事,再加上后世教科书上对张仲景的评价,庞统对这个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