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二章 杂牌军的出路(2 / 3)

晚明霸业 渤海郡公 4785 字 2020-05-08

高燕和盘托出,兵因为获得了一个中校参谋的头衔,参与宁远的军屯事宜。

十月的辽东,已经是寒冬猎猎,吴三桂的心,就跟外面滴水成冰的田地一样。

到达宁远之后的短短半月里,他就从座上宾,成为一个众叛亲离、被人软禁的败将。原本他以为,到了辽东打仗,谁都不得不借用他们物价的力量。

然而高燕给他展现出新一军的战斗力之后,他最后一丝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辽东不在需要他们吴家,这天下也不需要他们吴家了。

辽东需要的是两万五千余青壮壮丁,用以开垦广袤的土地、修筑堡垒、转运物资。这在寻常人看来如同苦役,对苦于奔波的关辽兵卒而言却是解脱。

他们终于免去了饥一餐饱一餐,为人奴仆,打仗送死的命运。现在,他们之中表现好的军官、战士都分到了土地,喝了头汤。那些反应慢胆子小的人,也有了自己的活计,能种田的成了佃农,不会种田的可以出卖体力。

真正有心靠军功出身的精壮,觉得自己除了打仗杀人什么都不会干、也不想干的,还可以接受训练,加入新军第一军继续当兵吃粮。而且这里的军饷和待遇远比吴家给的高,也不用改姓“吴”,给人家当家丁、义子。

整支两万五千人的军队,就如同寒冰遇到了烈日,转而融化得干干净净。

吴三桂却没有因此得到解脱,五军督查司的军官们和顺天府来的警察,轮番前来“问候”,要从他嘴里将辽西将门经营数十年所吞蚀的财富压榨出来。

这也是吴三桂目前还能活着的缘故

辽东的人丁缺口却不是区区两万五千人能够满足的,从吴氏大军消融的实例上,徐梁也得到了鼓舞。看来无论哪个时代,一旦人心散了,队伍都不好带。

接下来就是写杂牌了。

这些剩下的杂牌,大多数都是左良玉、刘良佐等人的部下,徐梁要调动他们并不容易,因为这些部队只是明面上投靠大明,而朝廷并未派有精干的训导官,而且山地师还在湖广剿灭左镇乱兵,江淮一带是朝廷的力量真空区,却又是国家税收、转运的关键节点。如果这些部队作乱,国家损失定然不小。

根据参谋部统计的数据,这些残兵余部号称二三十万人,虽然吃空额的数目巨大,但是万战力还是有的。这些人若说要充实东北,无论新一军和辽东师都会抢着要。

徐梁的手段很简单,先给那些杂牌军的首领一个不过的职务,让他入京受职。然后将他们留在京中,再派出训导官和参谋官,缓缓分化他的部众,最终将他们架空,把部队拉去辽东或是旅顺,在那里安家落户,巩固边防。

事实证明,大明这些在乱世之中苟活下来,还能保存实力的杂牌军首领,都是些懂得见风使舵的人物。

这些杂牌军的首领,入京之后,发现朝廷给他们的高官,大多数都是空头职务,根本就没有具体的职权,瞬间就知道了陛下的意思。

但是大势在徐梁,他们可以闹,但是终究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与其折腾一场,身死人手,最后什么都落不下,倒不如见好就收,配合朝廷的整编,皇帝不是瞎子,配合他老人家,说不准还有意外的惊喜。

随着满清逃出京师,天下的局势越发的明朗,摆在这些将军面前的道路也就越发的清晰和简单了。

要么投靠皇帝陛下,穿新军装,听朝廷的号令,将来甚至有个不错的发展。

只是这条路开头最难走,非但要清点兵额,听说日后所有的好处都没了。还要受监军、赞画和军法官的掣肘。

第二条路,就是直接上书朝廷,要求解甲归田。如今天下经过动荡,有很多无人区,那些田地只要经过耕种,肯定是可以得到不少零食的。

这些年在军中都攒下不小的积蓄,归乡之后,买个上千亩地不成问题。下半辈子安安稳稳当个地主,比什么都好。只是如此一来,一身戎马也就到头了,以后再没有呼风唤雨的机会,最多也就是个乡绅,虽然安稳,但总有些落魄的感觉。

第三条路就是条险路了。索性上书朝廷,带着兵马去辽东,既遂了上意,也能保住实力。哪怕日后在辽东垦荒,那一大块地方仍旧是自己的地盘,说不定还真能就此光大家业,成为地方一霸!

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人选不同的路。

真心想留在军中出人头地的少之又少,愿意领兵去辽东的也是凤毛麟角,想就地安置的却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军将多是山陕人氏,相比自家的苦寒、干旱、贫瘠,长江沿岸就像是天府仙境一般,自然不愿再回去受穷。

李岩对这个结果也是满意,在做好一应准备之后,以兵部名义上了奏疏,顺利通过了内阁的票拟,送到徐梁面前。

徐梁正为内政的事日夜费神,见到了这份奏疏之后,飞快写下“善。继续。”

发兵科给事中。

兵科归籍之后,自然有副本发回部里,交由职官办理。每过五日,兵科给事中就要将本科的案卷送到内阁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