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新参谋的提议(2 / 3)

晚明霸业 渤海郡公 4381 字 2018-09-28

留下污点,所以没有记入会议摘要之中。”徐梁转身看向年轻人:“你这招引蛇出洞,有个致命伤。”

“卑职有信心解释。”温旭仍旧不服。他背井离乡,从松江跑到山东,心里一直急切的想要挽救一蹶不振的家族。这是他的机会,他一定要好好表现。

徐梁质问道:“满清为什么一定要动南路军,而不是再从北京发一支大军,与南路军夹击你这支所谓的精兵?

满清是骑兵,新军是步兵,北京到真定一日足矣,而新兵肯定追不上巴哈纳的马甲营。你现在还觉得派遣精兵孤军深入是好事么?”

温旭信心全消,一时语塞。

“能看到友军是好事,但目光不能只局限在这个小战场上。”徐梁朝他点了点头。又对高燕道:“朝气是有。还是要沉下心磨练。”

高燕称是,示意温旭归队。

温旭刚挪动一步,又道:“陛下,京畿以南诸府人口更胜山东,若是我军人力不足,为何不从当地征召兵员?仅以我部军官,即便扩军十倍也并非不能够。”

京畿以南顺德、广平、真定、保定、河间诸府,人口稠密,各府人口均在三十万以上,多的甚至逼近五十万。有大量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可以纳入军队。别说扩军十倍。就是二十倍也未必不可能。

“你是新来的吧?”徐梁皱眉道。

“是,卑职是上月下派到前线的。”温旭道。

“知道我军的传统吗?”徐梁问道。

“严格的操练,配合默契的阵型,精良的装备。”温旭显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这些闯逆的中老营也有,他们还有老道的厮杀经,关键点你没找到,临时征召来的民兵,他们能做到么?你说出这等话来,也表明自己不知道我军设立教导队、军校的缘故,不知道他们为作战做出的贡献。”

徐梁眉头已经皱了起来,转而对诸位将校道:“当初我派了一群读书人进军中,教士兵读书认字,教他们孝义国家,很多人都认为朕吃多了,不相信他们,后来发现是自己看错了。

但是又有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是人,加入我们就会变成一群嗷嗷叫的狼。

我必须说,这也是错的。给你们一群土偶,他们没有经历过训练,他们能打仗么?”

徐梁训完话,轻轻扶额,道:“好了,别的问题我就先不说了。当前还是先积极修筑工事,进行备战。主动权还在我们手里。”

“陛下,”高燕上前道,“末将请陛下发民兵营为佐兵,虽不用其效死力,却可以早日熟悉沙场。”

徐梁点了点头:“你找当地的民兵部商量一下,民兵就是是当地的组织,就要尊重当地的意见。”

高燕应声而退。

高燕等老人却有些好奇,军中事从来都是将帅一言以决,这位陛下却时常表现出专断和避让两种性格,还真是让人有些不习惯。他们自然不知道,徐梁的专断是在决策上,这种跨部门协调问题,他从来不愿意过多干涉。

日后编制大了,各军各部都会有摩擦,难道全靠他一个人去调和决断?

……

女儿在新朝廷里做官,侄子在军队做官,甚至自己好朋友的女人在安南做大使,代表大明的门面。

自己如何能安心做个教书先生?

温良恭在女儿上任之后,放下了所谓的尊严,前去参加了北方的公务员考试。

因为北方正在收复旧土,有一大批官员需要临时招募。

当地的读书人听说北方战乱,不愿意去考,这正好给了温良恭机会。

他本身就是读书人,家里有女儿在身边天天念叨新政,对于新政他确实有些了解。

所以很顺利的通过了。

他比徐梁到山东的早,已经在山东做了一阵子父母官了。

此时他正在眺望着看不到尽头的修路大军。

“再加把劲!粮食管够!等皇商来了,别耽误人家铺砖!我们德州人自己就能做好!”一个手持铁皮喇叭的男人大声喊着。

一群身体健壮的民夫,打着赤膊,卖力地挥洒汗水,齐声呼号,拉动手臂粗的麻绳,将巨大的碾石高高拉起,旋即重重砸下。

厚重的碾石在势能的加持下,狠狠砸在堆起的土上,再次被人拉了起来。

一旁体弱的老少男子,在碾石拉起之后,迅速地将飞溅开的砂土再次培了上去,等碾石夯实。等铺完了这层,后面的人会再铺一层别样的土质,保证这条土路能够更好的排水,却不扬灰溅泥。

妇孺们抬来盐水,招呼着自己男人和认识的邻居休息

目力所及之处,一辆辆独轮车飞快奔走,运来处理好的土料。

整条土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前延伸。

温良恭身穿短衣,头戴斗笠,带了一个书吏,记录着各段的进度。在这忙碌和疲惫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与江南之前官场上官僚不一样的感觉。

“温大人,那边好像是个大官来了。”书